老英雄張富清
糍粑巖花海
特色藤茶產業
鳥瞰來鳳張富清精神傳承區
□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記者 簡俊暉 通訊員 張宏
“看,我們鄉的劉家壩發電房!”近日,來鳳縣三胡鄉退休干部譚再富看電視連續劇《功勛》時,興奮地喊起來?!豆住?3至18集表現的是“共和國勛章”獲得者張富清的故事,張富清60多年前所修水利工程貫穿三胡鄉黃柏園、石橋、獅子橋三個村,如今,這三個村組成的“來鳳張富清精神傳承區”,正在沖刺申報“湖北省美麗鄉村示范片”項目。
傳承紅色精神
鄉親給張富清碗里添紅薯
深藏功名六十三載,張富清的英雄事跡早已傳遍神州大地。半個多世紀過去,在他當年傾情工作、無私奉獻的山村,依舊流傳著關于他的記憶和情愫。
“《功勛》拍得太真實了,我都看哭了。”獅子橋村村民李德江說,張富清1964年曾在獅子橋村駐隊,自己年幼時見過張富清。而張富清幫鄉親們賣土特產等故事,李德江聽父母講了很多。
“收了柿子、桐油、茶葉,張富清就跟鄉親們一起,挑著擔子,翻山越嶺,跑幾十里路到接龍橋等地方去賣?!崩畹陆f,張富清當時任三胡區(現三胡鄉)副區長,整天謀劃幫鄉親們過上好日子。
“三胡是個漏斗地形,地面留不住水,遇到旱災,田里沒水灌溉,人畜飲水也成問題?!崩畹陆牳改钢v,1960年,張富清帶人在石橋村麻坑洞找到水源,修建了麻坑水庫。1964年,張富清在獅子橋村劉家壩修建了小水電站,當地老百姓第一次用上了電。
那時候,村民搶著請張富清到自家吃飯,還說:“您到我家來吧,‘掃飽掃飽’?!睆埜磺彘_始聽不懂,后來才明白,“掃飽”就是“管夠”的意思?!爱敃r各家各戶都沒有余糧,也沒什么好吃的,條件稍微強些的人家,就在張富清碗里添兩塊紅薯,為的是多點甜味?!崩畹陆锌f,如今石橋、獅子橋兩村群眾的飲用水水源,還是張富清當年找到的。
現在,獅子橋村建起了兩處張富清紅色線路現場教學點,村民們客串講解員,向參觀者講述張富清當年的故事。傳承區及三胡鄉干部群眾也自覺傳承張富清精神,傾力建設美麗鄉村。
發展綠色產業
武漢市民感恩買貢米
“這米真香,多少錢一斤?”10月11日,武漢冷女士在來鳳張富清精神傳承區游覽國家4A級景區楊梅古寨,路過黃柏園村時,見村干部侯均勤正組織村民晾曬御司貢米,就問起來?!?元?!焙罹诨卮??!昂帽阋?!先給我來200斤,我把地址發你,麻煩快遞過來。”冷女士說完,當場用微信給侯均勤轉賬1200元。冷女士說,去年年初抗疫期間,她所在的小區收到過來鳳黃柏園村捐贈的御司貢米和藤茶。“貢米解了燃眉之急,藤茶有消炎功能,都起了作用。這次來旅游,沒想到能到黃柏園村,真是緣分!”冷女士表示,還要動員朋友多買黃柏園貢米。
“同樣一升米做粑粑,黃柏園貢米要比別的米多做七八個?!秉S柏園村村民歐陽長勝種了40年田,對貢米特性了如指掌?!柏暶滋锒伎拷饺r洞,相當于是用礦泉水澆灌?!睔W陽長勝說,貢米生長周期長,同在清明節前播種,別的稻谷農歷八月初就開鐮收割,貢米要過中秋才收割,一年只收一季,加上黃柏園村土壤富硒,貢米吸收養分充足,所以氣味香甜,口感軟糯,清朝時成為貢品。
據悉,黃柏園御司貢米已被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認定為綠色食品A級產品,正在申報國家地理標志產品。
強化鄉村治理
“轉轉工”幫留守老人割谷采茶
秋高氣爽,五谷飄香。10月14日上午,記者在石橋村的一片田里看到幾位“轉轉工”正在幫村民張玉珍收割稻谷?!稗D轉工”鄧德平赤腳踩在稻田里揮舞鐮刀割谷,鄧永輝往脫粒機投放稻穗,楊友玉則幫忙打包。忙了半天,張玉珍家4畝地里的2500公斤稻谷全部打包入倉?!稗D轉工”們連收割帶打谷一氣呵成,不收分文。
石橋村黨支部副書記譚艷菊介紹,以往每到農忙,勞力就不足。2018年起,村里勞力集中組成“轉轉工”,在收稻谷、采茶、插秧等季節,今天轉到你家,明天轉到我家,為缺乏勞力的家庭免費服務,村里給“轉轉工”積分,年底憑積分兌換大米、食用油等物資,從而解決了村內勞動力不足等問題。省民政廳駐石橋村工作隊隊長羅志剛表示,他們準備把“轉轉工”的經驗在傳承區推廣。
打造樣板工程
四大舉措建設美麗鄉村示范片
藍天白云,小橋流水,古樹老宅,滄桑戲樓。國慶長假期間,上海、浙江、四川等地游客紛紛來到來鳳張富清精神傳承區,在楊梅古寨景區領略千年古楊梅樹風采,在半山灣水渠追尋張富清當年足跡,在糍粑巖徜徉于奧陶紀石林和花海之中。臨走時,采購貢米、藤茶等土特產,收獲滿滿。
三胡鄉黨委書記向學紅表示,傳承區將以張富清精神為魂,以綠色生態為底,“紅”“綠”結合,按照省財政廳相關要求,發展大產業,引進大項目,升級大旅游,建設大交通,帶動傳承區產業興旺,農民富裕,奮力建設湖北美麗鄉村示范片,把傳承區打造成鄉村振興的湖北樣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