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評論員 屈旌
10月19日,有網友爆料稱,陜西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西咸院區有一個“丁義珍式”窗口:高度僅約1米,患者需要蹲著或彎腰才能和工作人員進行交流。對此,醫院回應極目新聞記者稱,該窗口最初設計為采血窗口,后臨時調整為咨詢窗口,將調整改造。(據10月20日極目新聞)
已經記不清這是第幾次,醫院被曝光有“丁義珍式”窗口了。隨便搜一下,光今年就有不少。
3月,周口市第一人民醫院被曝多個窗口都是“丁義珍式”,來辦理業務的患者和家屬只能半蹲著,而且整個門診大廳沒有幾把可以坐的椅子,醫院回應稱門診樓是危房,不好全改,只能部分改造;
4月,陜西寶雞多名患者表示,寶雞市婦幼保健院兒童醫院的窗口是“丁義珍式”,市民拿藥需蹲下來、趴在窗臺上,接到投訴后,醫院已整改;
9月,河北廊坊市三河市中醫醫院又出現了“丁義珍式”窗口,病人只能“卑躬屈膝”領化驗單,醫院連夜整改,將窗口提高了十五厘米。
因為電視劇《人民的名義》,“丁義珍式”窗口被視為辦事單位服務理念不強,服務質量低下,高高在上,沒有將群眾感受放在心中的一個象征性的場景。
令人疑惑的是,《人民的名義》已經播完4年了,類似的窗口也是從2017年開始,就陸續有曝光,為什么還是如此廣泛的存在,而且很多都集中在醫院呢?
據觀察和了解,曝出這種問題的醫院,不少都是基層醫院,院舍老舊,設備簡陋,甚至有上世紀80年代建設使用至今的。而這樣的醫院,在過往建設之初,多數都是以看病解決問題為第一要務,缺乏換位思考的意識,不太考慮患者的方便。工作人員在正常高度的椅子上坐著,正好和窗口平齊,外面站著的人就只能彎腰或者蹲下辦事。
隨著時代發展,陳舊的等級觀念成為糟粕,平等意識深入人心,人們對公共服務有了更高的期待和要求,于是,這些窗口就顯得特別不合時宜,讓人糟心。人與人的溝通交流,本身就講究一個互相尊重,但凡有些文明意識的人,跟他人說話,對方站著或者是彎著腰,而自己坐著,都會有點不好意思吧,但是隔了一扇玻璃窗,有了“我給你辦事”這樣的優越感,就忽略了這種最起碼的文明和溫度,這顯然缺乏服務意識,顯得過于冷漠了。
媒體一曝光,整改立刻就來,說明這些窗口不是不能改,而是沒人反映,沒人關注,就懶得改,忘了改,即便眼看著群眾“卑躬屈膝”甚至“跪著辦事”,也依然不為所動,這種對他人感受的忽視和麻木,才是讓人感到最無奈和憤慨的。尤其是在打造服務型社會的當下,救死扶傷的醫院,對于普通人的切身利益如此鈍感,對醫院乃至所有公共服務機構的公眾形象,都會有不小的負面影響。
其實,大家的要求并不高,窗口加高一些,或者外面放把椅子,讓窗口內外的人能夠平等對話,讓辦事的人不至于彎腰弓背,整個交流的過程會少很多怨氣,多一分和諧,辦事流程也會更加順暢。
人民日報曾評論,“丁義珍式”窗口的存在,表達了在服務單位和辦事群眾之間,缺乏一種穩定的意見表達機制和有效的受理反饋機制。而反復曝光卻依然存在,更反映出這一機制中還缺乏主動和及時。
不彎腰,不蹲下,也能看病辦事,這真的是個很基本的要求,希望存在類似問題,還未曝光的醫院、機構,趕緊自查整改,新建的窗口也不要再如此奇葩,讓“丁義珍式”窗口徹底告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