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央視主播天團”頻頻出圈,走下神壇讓我們知道煙火氣息才是人間味道,不斷帶給人們驚喜。慢綜藝《你好生活》中央視主持人們在推心置腹或不言不語中呼應一個個充滿煙火氣的主題,讓觀眾重新找回日常生活的溫情與希望;《典籍里的中國》通過亦講亦演、古今對話的舞臺形式,用精湛的演技讓經典照進現實,使觀眾沉浸在中華源遠流長的文明里熱淚盈眶;九月《央young之夏》的密集驚艷表演更是被網友戲稱為《論央視給娛樂圈才藝綜藝打個樣結果成了巔峰這件事》……我們不是不需要明星,而是需要德才配位的明星;我們不是不應該追星,而是應當追崇德尚藝的文藝工作者。
文娛這條路走得是否長遠要映照那句話:喜歡一個人,始于顏值,陷于才華,忠于人品。觸碰法律將自己送進監獄的吳亦凡、挑戰人們道德底線而身敗名裂的羅志祥、演出被取消的涉毒藝人宋冬野等的實例都在告訴我們,文藝工作者要想被觀眾喜歡,顏值是加分項但絕對不是必選項、唯一項,崇德尚藝、內外兼修才是走得遠、立得住的必備條件。根植于內心,外化為修養,訴諸于指端,形成為作品。文藝工作者先要加強思想道德修養和行為約束,樹立正確的三觀和知法懂法守法的理念,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心存敬畏。行有所止,守住底線、不碰紅線;再有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的自覺,增強業務能力,用自己熟悉和擅長的藝術形式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觀照人民生活、表達人民心聲,做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貫徹發揮文藝作品的社會教育功用。
每代人都有每代人的偶像,追星無可厚非。當文娛行業足夠規范,文娛工作者以德藝雙馨為追求亦為要求時,與追星便可成為良性循環。偶像應專注思想積累、知識儲備與藝術訓練,將關注度轉化為美譽度,把高流量轉化為正能量,身上洋溢著富有感染力的能量,一言一行均讓人受到觸動、給人力量、不斷向上向善。追星的我們應堅持正確的價值取向與審美趣味,回望偶像成長路上的汗水與內心的閃光點,從偶像身上汲取能量并回饋到自我成長的過程中,讓自己因喜愛偶像而變得更加優秀,將偶像榜樣化。同時,在國家重拳出擊下不再盲目追逐顏值、數據、資本的文娛行業中,文藝工作者們進一步知曉崇德尚藝、提升自身專業水平的重要性,以精品奉獻人民,用明德引領風尚,開創出社會主義文藝欣欣向榮、繁榮發展的嶄新局面。
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文藝代表著一個時代的風貌,文藝工作者引領著一個時代的風氣,應當達到習近平總書記要求的那樣:“講品位,重藝德,為歷史存正氣,為世人弘美德,為自身留清名。”追星也應當追真才學、好德行、高品位并且創作有思想、有筋骨、有溫度的優秀作品的文藝工作者,并與之互相成就,不斷優化行業生態,凝聚起促進新時代文藝蓬勃發展的磅礴力量!
稿源:荊楚網
作者:陳鳳霞(武漢硚口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