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長江經濟帶省市政協在湖北武漢舉行了“共抓長江生態環境保護 共推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研討會。湖北省作為長江經濟帶的核心城市,在做好生態修復、環境保護、綠色發展“三篇文章”的同時,與長江上下游省市聯手推進長江大保護,湘鄂贛攜手共建長江經濟帶生態文明先行區,合力推進湖泊濕地管理保護、生態修復,為守護好一江碧水提供了湖北智慧。
穿新鞋、走綠道,讓禁捕推進生態修復。長江作為中華兒女的母親河,上世紀活躍著各類魚群和哺乳動物,新中國成立初期,隨著漁業技術的發展與進步,逐漸陷入“生態越捕越糟、資源越捕越少、漁民越捕越窮”的惡性循環。長江流域十年禁漁,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重要指示精神的重大實踐,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重要舉措,對于推動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大意義。湖北省禁捕水域面積近千萬畝,共有建檔立卡退捕漁船16818艘、退捕漁民32226人,自實施禁漁退捕以來,湖北有針對性地調整完善退捕漁民生計保障政策,做好退捕漁民技能培訓、就業服務、生活補助、社會保障等工作,確保退捕漁民轉得出、穩得住、能小康。據農業農村部相關負責人介紹,長江流域重點水域進入十年禁漁期以來,全面完成了退捕任務,建檔立卡核定的11.1萬艘漁船和23.1萬名漁民全部上岸,中央與地方落實補償補助資金總計259億元。這表明,長江流域十年禁漁獲得黨中央高度評價,湖北省長江大保護取得明顯成效。
放大招、織密網,用制度守護碧水藍天。長江干流要保護,長江支流也要呵護。湖北省禁捕范圍包括1061公里的長江干流、858公里的漢江干流83個水生生物保護區,扛起長江大保護之責,湖北迎難而上、步伐堅定,接連放出大招。從2014年、2015年出臺的“史上最嚴”《湖北省水污染防治條例》和全國首個《關于農作物秸稈露天禁燒和綜合利用的決定》,到2016年10月全國首部省級《土壤污染防治條例》問世,再到2017年1月省人大出臺《關于大力推進長江經濟帶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的決定》,一部部覆蓋水污染防治、秸稈露天禁燒、土壤污染防治等多個領域的法律法規,織密了湖北保護長江的“法治網”;2019年,湖北再次以壯士斷腕的決心、背水一戰的勇氣、攻城拔寨的拼勁,在全國率先實現河長制與湖長制一體化部署……這一舉措對于實施長江干支流江河湖庫連通工程,破解江湖阻隔造成的生態問題具有極大的借鑒性,但我們深知,長江沿江跨省域河湖水系連通尚未破題,還需要加強省際協同聯動,促進跨省河湖共治。
動真槍、震四方,以轉型推進綠色發展。推進長江大保護,關鍵在于制度落實到位,湖北用綠色發展這根“指揮棒”,創新作為、走在前列。生態保障方面,湖北將22.3%版圖面積納入生態紅線保護范圍,4230條河流、755個湖泊實現河湖長制全覆蓋;資金支持方面,湖北省政府出資400億元設立湖北省長江經濟帶產業基金,募集社會資本形成規模2000億元母基金,最終形成1萬億資金規模,用于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科技創新方面,深入推進傳統制造業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改造,實施“萬企萬億”技改工程,累計完成技術改造項目1.59萬個,投資總額1.31萬億元,先進存儲器、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網絡安全人才與創新、航天產業四大國家級產業基地落戶湖北,“光芯屏端網”產業國內領先……2020年,湖北高新技術產業占GDP的比重比2015年提高近3個百分點,單位生產總值能耗、地耗、水耗分別比2015年下降17.2%、28.8%和29.4%,綠色發展指數排名全國第7。這不僅體現了湖北保護與發展并重、生態與經濟共贏的理念,也讓湖北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含金量”“含綠量”不斷提升。
共抓大保護,全國一盤棋。未來,湖北將堅持方向不偏、力度不減,在保持“自轉”的同時,做好“公轉”,久久為功、善作善成,為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貢獻更多“湖北智慧”。
稿源:荊楚網
作者:袁芳(宜昌夷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