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周三春 通訊員 李方圓
提升標準,讓污水處理廠出來的水達到Ⅲ類水質。10月16日在漢召開的2021排水大會上,專家們建議提升污水處理排放標準,讓污水處理廠出來的水成為“親膚水”。
污水處理須提標
這多少有些令人尷尬——
綠色發展的大潮中,不少地方將消除劣Ⅴ類水質,作為保護水環境的重要目標。然而,按照《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GB18918-2002)中的一級A標準,眼下城市污水處理廠的達標排放水體與Ⅴ類水水質類似。
如何破解?中機國際工程設計研究院副院長侯方東建議:污水排放提標,尤其是生態環境敏感地區。侯方東稱,污水排放提標已是大勢所趨,目前國內不少地區如在江蘇太湖流域、安徽巢湖流域、云南滇池地區等地,已經提升了排污水質標準。
總部在漢的君集環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董俊持同樣觀點。他介紹,以一級A標準中總氮含量為例,標準要求處理后每升水中總氮含量低于15毫克。眼下,該公司與高校聯合研發的粉末活性炭深度處理、再生技術,配合速效脫氮技術,能夠將污水處理后總氮含量降至每升水1毫克以下,達到地表水Ⅲ類水的水質要求標準。
“地表水三類水水質已達‘親膚’級別,即可游泳。”董俊介紹,該技術已在漢南河流域的潛江市城北污水處理廠、武漢湯遜湖污水處理廠等地開展應用和示范,確保二次加工后的排水水質不低于當地河流湖泊水質。
處理成本幾何?“每噸水增加成本0.8元。”董俊表示,得益于活性炭再生技術,該處理方法的成本已經得到了較大降低。工程建設方面,以湯遜湖項目日處理污水1.5萬噸的二次提標示范工程為例,新增設施設備的成本為原污水處理廠建設成本的四成。
截留初期雨水
除了提升污水排放標準,湖北省城鎮供水排水協會秘書長熊紅松還提出了一個容易被忽視的問題——初期雨水污染。下雨天,雨水攜帶空中污染物、岸坡污染物、管渠沉積物等進入水體。這些污染物日積月累,會造成區域水體發臭、發黑。
現在的排水系統,不管是雨污分流,還是合流制,初期雨水污染都不容忽視。特別是下雨的前20分鐘,雨水污染物濃度特別高,如果不加以截留必然污染水環境。對此,熊紅松建議,除了濕地、人工湖等天然場所,城市還應該建設蓄水池調蓄,將初期雨水截留,錯開峰值時間再引入污水處理廠協同處理。
“當前在建的武漢市黃孝河、機場河水環境綜合治理項目,就新建了多個調蓄池。項目建成后能緩解城市漬水,也能有效截污處理初期雨水。”熊紅松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