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香云紗的皮包、植物染工藝的服裝、紙藝設計的家具……不久前結束的文博會上,各種加入傳統手工藝元素的生活用品,吸引了眾多年輕潮人的目光。在深圳,不僅各種手工藝文創產品成為潮流網紅,非遺手工藝研學體驗也正在成為新的熱門休閑項目,古老的非遺正在以一種新的方式走進深圳人的生活。而促進傳統走入現代,科技的力量和創意的火花缺一不可。
原創手工藝衍生品最受歡迎
在剛剛結束的“國匠榮耀·第五屆手工藝創新盛會”上,廣州美術學院工藝美術學院院長齊喆進行了一場題為《進入當代生活的漆藝》的專題演講,通過一系列生動的案例,講述了超過8000年歷史的大漆工藝,如何進入現代的衣食住行。齊喆認為,沒有傳統積淀的現代產品必然淺薄,而如果傳統的工藝不介入現代的觀念,不走入當代的生活,就只能停留在昨天或者擺放在博物館中。
事實上,與傳統文化積淀深厚的城市不同,古老的手工藝在深圳這樣年輕的城市里,展現出的是一種新的面貌。作為華南地區最齊全的手工門類體驗平臺,觀瀾湖手藝工場開設了逾300項手工體驗課程,涵蓋了14大類手工門類。在一樓逾千平米的藝術商店里,入駐了近百家文創品牌。以“體驗”為切入點,手藝工場希望開辟手工藝產品、手工藝體驗、手感經濟相融合的新興商業模式,讓傳統的手工藝能夠在深圳這個新潮時尚的城市里真正實現市場化、產業化。
觀瀾湖手藝工場總經理陳亞東告訴記者,在這里,最受大眾歡迎的產品是那些貼近生活的原創設計手工藝衍生品。陳亞東介紹,全手工的作品有難以定價、廢品率高、無法量化生產等眾多問題。要想使成本降到最低,產品必須能夠快速生產,模塊化,可復制,手工藝文創產品就具有這樣的特點。經過了設計師的創意設計,通過半工業化的方式生產,一方面降低了價格,另一方面品質更穩定,同時也滿足了年輕人追求個性的文化需求。比如藝術商店里熱賣的刺繡手機殼,就是通過手工藝人和設計師的合作,由設計師設計圖案,手工藝人手繡建模,再進行機繡生產,最終的產品既有刺繡的質感,也能夠量產,價格也能夠被大眾接受。
與時尚科技結合,傳統手工藝走入現代
陳亞東表示,傳統手工藝要進入當代生活,與時尚科技結合,很多都面臨著材質轉化的問題,深圳工業發展基礎好,材質轉化比較容易。來自西安的剪紙非遺傳承人王寧,正是抱著這樣的想法來到了深圳。在他看來,深圳的新思想、新材質、國際化的視野,正是激發他創作靈感的重要因素。“手藝人也需要接受新的理念,我之前在北京宋莊待過一段時間,最終還是選擇了深圳,在這里我們進行的一些項目,比如皮影剪紙與校園實驗劇的結合,一方面在年輕人中傳播了傳統文化,一方面也給了我新的創作靈感。”
深圳家具設計品牌“十八紙”,從利用風琴結構的紙去做不同領域的創新家具,發展到與國家博物館、故宮、騰訊合作,跨界設計陳設類產品,期間不斷對材料進行改良,把風琴紙藝帶入了現代生活。創始人李曉說:“我們覺得最具可塑性不是紙,而是我們的創造力。”
非遺時尚包包“包容說”的品牌創始人林穎,把漆藝、香云紗、刺繡、水墨、織錦、植物染等應用在皮包設計上,將這些非遺的元素、人格化、場景化、模塊化,立志要讓更多愛美愛文化的女性,把非遺拎在手里,穿在身上。
新技術加持,為非遺新生創造條件
眾所周知,深圳申請的非遺項目,很多并不是土生土長,而是因為跟著非遺傳承人移居于此。這里雖然沒有非遺產生的原生土壤,卻為非遺手工藝的發展、新生,創造了條件。
最新一期的《新手工藝品牌調研報告》顯示,00后已經成為新手工藝的主要消費群體。這或者可以解釋,在深圳這樣一個年輕的城市,古老的手工藝為何能夠煥發新的生機。廣式硬木家具制作技藝傳承人、耕酸堂總經理劉偉振說,“深圳這個城市特別講活力,特別重視設計,我們年輕人更加喜歡這個舞臺。”他以自在工坊的新中式椅子為例,這把椅子把最好的中國傳統制作技藝保留了下來,但是融入了年輕人喜歡的審美,為什么它賣得這么好?因為好多年輕人喜歡。
科技的發展帶給我們許多未知的變數,手工藝也將融入在生活變遷的實踐之中。手藝的未來,也許是追求技藝的精湛,在與機器的競爭中擁有主動權;手藝的未來,也有可能是更多新技術加持下大膽創新,讓傳統文化融入生活點滴。
(深圳商報記者 梁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