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城環武漢,一筆畫出“黃金圈”。
以“9個城市就是1個城市”為共識,在國際國內雙循環的新賽道之上,武漢城市圈正牽手亮相,實現大步快跑。
目前,在全國范圍內,包括粵港澳、長三角、京津冀、成渝,以及武漢城市圈等在內,多個城市圍繞一個核心城市,展開規劃一張圖、交通一張網、產業一盤棋,成“圈”式的發展已成為大勢所趨。
群星閃耀之間,武漢城市圈以何脫穎而出?
根據湖北省委省政府印發的《關于推進“一主引領、兩翼驅動、全域協同”區域發展布局的實施意見》,將以武漢、鄂州為核心區,打造武漢城市圈升級版。
這一“核心區”,核心于何處?這個“升級版”,從哪啟新篇?
帶著這一系列問題,10月25日,以“追‘光’而行 依‘武’而昌”為主題,一場由湖北日報主辦、華潤置地武漢公司承辦的武漢城市圈(葛店)發展論壇,在楚天傳媒大廈舉行。
活動當天,包括社會人文、區域經濟、城市規劃、產業研究等省內知名專家學者齊聚,以及葛店經濟技術開發區相關領導,華潤置地武漢公司相關負責人出席。
據介紹,作為湖北日報策劃并推出的大型品牌活動,武漢城市圈論壇自去年借“六環線”謀劃之機,首進紅安之后,今年則將視野半徑進一步投射至“武鄂同城”中的葛店。
通過架政企橋梁、聚專家“智囊”、尋未來動力,在論壇之上,一系列有關武鄂雙城如何高質量發展、一體化共融的精彩觀點頻頻碰撞,共奏武漢城市圈的發展強音。
這個“黃金焊接點”脫穎而出
專家縱議“武鄂同城”視角下的葛店機遇
當天,參加活動的專家之中,作為湖北省政府咨詢委員、湖北省“一帶一路”研究院院長,秦尊文可以算是武鄂同城化的發起人、見證者之一。
2005年4月,在葛店經濟技術開發區(以下簡稱“葛店開發區”)調研后,他遞交了一份報告《葛店開發區與東湖開發區對接發展的調查及思考建議》,提議建設一條兩區快速連接公路,這也成為高新大道的前身。
當月,這份報告得到湖北省相關領導批示。最終,一條從武漢雄楚大街一路向東,貫通光谷核心,延伸至鄂州葛店的高新大道正式建成。建成后,比之前的老武黃路“拉直”了近6公里。
而今,沿這條高新大道,包括華為、小米、華大基因、人福醫藥等在內的數百家“光芯屏端網”、生物醫藥企業齊聚,兩大萬億級產業集群在此相映生輝。
“在這條高新大道之上,葛店正成為武鄂同城化的關鍵‘突破口’之一。”秦尊文說。“通過十余年的建設,武漢城市圈的‘對內一體化、對外同城化’正逐步走向深化。”
特別是今年以來,武漢與鄂州得到了國家頂層設計的頻頻點名。
3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正式發布。
其中,明確提出:“推動長江中游城市群協同發展,加快武漢、長株潭城市圈建設,打造全國重要增長極。”
7月,被視為中部地區發展“綱領性文件”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對外發布。
其中,7次提到“湖北”,8次圈出“武漢”,鄂州花湖機場也被直接點名。
作為國家重大生產力布局項目、湖北省“頭號工程”,鄂州花湖機場也是湖北全面融入“一帶一路”建設的“內陸出海口”;建成后,它將是全球第四、亞洲第一、國內唯一一個專業貨運樞紐。
據悉,歷經4年建設,目前這一項目正進入工程最終沖刺階段,機場東、西跑道已全線貫通,預計將于年底建成校飛。屆時,它將與天河機場形成武漢民航客貨“雙樞紐”。
這座機場,也將成為武漢城市圈內接國內大循環,外聯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端口之一。
除此之外,環繞武漢,九城之內更多的“大動脈”環線與“毛細血管”道路也正在全速打通。此前,根據武漢市發改委介紹,在武漢城市圈內,未來將實現1小時內通勤、1日往返,將“武漢通”變身“圈內通”;同時,政府正在探索推行圈內高速公路、城際鐵路“月票制”,真正將九城變為一城。
今年年初,作為湖北省首條跨城地鐵,武漢軌道11號線正式“出城”,二期延長線的3.7公里直達鄂州葛店。
目前,在武漢光谷與鄂州葛店之間,正在密密織就一張6條公路、3條鐵路、3條城際公交的巨型交通之網。每天,約有6萬人往返于雙城之間,成為“新武鄂人”。
陸空無縫對接,地底長龍縱橫,在武漢城市圈的武鄂核心區,作為“黃金焊接點”的葛店正讓雙城越走越近,越連越緊。
這條“產業延長鏈”加速成型
“光谷研發、葛店生產”的國家級開發區聯動
武鄂之間的能量之變,正從“聚”到“巨”。
作為離武漢最近的國家級開發區之一,葛店西距武漢光谷廣場約23公里,東至鄂州花湖機場約50公里,北臨萬里長江,南枕武九鐵路,區域位置優越。
目前,于雙城之間,“起步在高校、發展在光谷、共享在葛店”的產業體系已基本形成。在位于葛店開發區的中電光谷和東湖高新智慧城兩個園區,“光谷研發、葛店生產”的企業更是接近100家。
根據數據顯示,葛店規上企業131家,其中冠名“武漢”的達53家,直接為武漢配套的占據到了1/4。
那么,與光谷同為國家級開發區,葛店如何做好前者產業的延鏈、補鏈和強鏈?
湖北省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黨委委員、副院長,湖北省村鎮建設協會副會長陳濤將葛店,形象比喻為武鄂同城化戰略的一顆重要“果實”。
“雙城之間,正在形成一個良性的分工與協作。”對于二者未來的共融方向,他表示,“在空間上,依托光谷科學島、光谷科創大走廊等重要節點,優化整體布局的空間格局;在產業上,以創新為輻射引領,共建多種園區;在生態上,營造有特色、有延續的生態基底;在基建上,以雙機場為引領,形成交通同網、設施共建的體系。”
對于如何更好展開競合式發展,湖北省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葉學平則從三個關鍵方向、五個整合發展,提出建議。
“主動融入、主動配套、主動服務。做好與做優這三篇文章,葛店才能在‘武漢城市圈升級版’的打造中,率先贏得紅利的轉換。”他說,“與此同時,還要做到規劃同編、交通同網、產業同鏈、民生同享、基礎設施同建,來全方位破解‘8+1=1’這道城市圈發展的大命題。”
從產業承接的角度,世邦魏理仕武漢戰略顧問部資深經理馮亮則回溯了雙城之間的歷史,展望了葛店“智造”的未來。
“武鄂之間,從明代的開渡口,到清代的商貿聯運,就有著深厚的淵源與基礎。”他說,“特別是武漢天河機場與鄂州花湖機場攜手之后,將對于整個區域的工業物流、會議會展、高新制造等相應產業,都會有一個很大的‘外向型’提升。這讓光谷的很多外溢產業,在葛店得到了一個很好的補充。”
與此同時,專家們也表示,伴隨武漢光谷上下游產業的涌入,鄂州葛店除了做好配套、做長鏈條之外,也要加強與優化自身城市容量、城市質量的打造,來更好的做承載與互動。
對此,根據數據顯示,自2018年以來,葛店開發區已經累計投入160余億元,補齊民生短板,合理布局生產、生活和生態空間。
近年來,在葛店開發區已經聚集了多所高校,以及建設推進了秀海湖等多座公園。
在高新大道之南,一座佛羅倫薩小鎮·武漢名品奧特萊斯已成為武鄂雙城居民周末與節假日的當紅“打卡地”;緊鄰其側,以華潤置地未來尚城為代表的諸多重點項目也正如火如荼推進。
這座“百萬方綜合體”閃亮登場
華潤置地以“萬象效應”助力葛店再騰飛
這場武鄂共譜的“雙重奏”之中,無數的共奏者加入,按下屬于自己的音符。
作為大型央企的華潤,即是其中之一。通過整合與導入自身的旗艦產品,它深扎葛店中央商務區核心地塊,開啟“造城”之路。
依托高鐵“葛店南站”與地鐵11號線的雙軌優勢,華潤置地為葛店帶來了首個TOD城市級戰略作品。
在這一項目之內,華潤置地“致廣大而盡精微”,在1公里的半徑之內,匯聚起“萬象系”商業、品質人居住宅、高端酒店公寓、都會商務辦公、大城生活街區等復合業態,打造了一座輻射雙城的百萬方級萬象都會綜合體。
“自2004年進入武漢以來,華潤置地的足跡,緊緊覆合城市發展的主方向。”華潤置地武漢公司營銷管理部總監鄒龍表示,于一城兩江三鎮四岸,從界面的改變、居住的煥新、商業的領潮、地標的筑造,華潤置地致力于展開與城市的“多回路共鳴”。
與此同時,華潤置地也不斷加大投資力度、聚焦重點板塊,不斷夯實產品力,以鳳凰城、琨瑜府、橡樹灣、武漢二十四城、武漢萬象城綜合體等諸多大型項目,不斷讓城市見證了央企的品質力與兌現力。
從深耕三鎮,到重倉光谷,再到拓土鄂州,華潤置地于這一東進的布局大邏輯背后,正是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對于“武漢城市圈”建設的關注與支持。
“鄂州發展需要依靠武漢,武漢的未來同樣需要鄂州。”鄒龍表示,在“武鄂同城”不斷提速之際,華潤置地借勢光谷東延,挺進“第一站”葛店,也希望通過這一項目在武漢城市圈的建設之中,留下更多華潤印記。
他介紹,在整體項目之中,將涵蓋一座8.5萬平方米的華潤“萬象系”購物中心。目前,其星光大道商業街示范區已施工完畢。
此前,圍繞深圳、杭州、成都、濟南等多座重點城市之中,落子的80余座萬象系列商業,華潤置地的造城故事有著無數的“相同”與“不同”。
相同的,是“重子一落,滿盤皆活”的華潤式“造城”,為區域所帶來的勃勃生機、萬象繁華。
不同的,則是在對土地的深度研讀之間,華潤置地所致力帶來的是更適配城市發展階段、更契合未來需求的作品。
而這一次,華潤置地銜系武鄂雙城,又將予以葛店怎樣的“未來故事”?
答案,正隨著項目各類業態的全速推進,即將一一揭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