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共話題中討論“愛恨”總顯得有點兒膚淺,但中國男足可以除外。近日有媒體作了一通數據分析,顯示12強賽出線幾率只有3.68%。愛恨交加之間,國足也成為一個永遠不會罵錯的對象,其中“恨”已達峰,“愛”,估計真的只有3.68%了。
25日,國家體育總局印發了《“十四五”體育發展規劃》的通知,強調力爭在“十四五”期間,男子國家隊力爭達到亞洲一流水平。通知甫一印發,旋即招致罵聲。
“大白天做夢”“放衛星吧”……一眾罵聲里,以奚落、調侃為主,可見 “愛”確實所剩無幾。事實上,今天人們以埋汰它為時尚,以取笑它為娛樂,在不斷喊出追求亞洲一流的口號的過程中,國足變得不僅僅是一項運動,而是一種特殊的素材。
曾經的人們還是把國足當一項運動來看。20年前,韓日世界杯預選賽,國足10比1大勝馬爾代夫,央視采訪現場球迷,球迷為唯一一個失球所惱,紛紛埋怨 “中場和后衛脫節太大”“沒有踢出中國人的水平來”“照這么踢,世界杯是沖不出去的”。
當年球迷的言語,雖也透露著絲絲不滿,但“中場和后衛脫節太大”好歹是就球論球,那一屆的結果,也如同傻兒子考上重點大學一樣,驚艷了當年那些恨鐵不成鋼的一眾球迷:就在2002年,國足迄今為止唯一一次闖入了世界杯決賽圈。
彼時的國足,雖也“恐韓”“恐伊”,但在各類A級賽事上與日韓等亞洲一流強隊互有勝負,說是亞洲準一流強隊,也不牽強。如今又印發通知力爭達到亞洲一流水平,20年來,從亞洲一流,到亞洲一流,歲月并沒有動搖國足爭一流的這一夢想,只是逐漸收走人們對它的期待和愛。
但是毫無疑問,足球依然是世界第一運動。日前,因疫情停擺的歐洲幾大聯賽紛紛復賽。英超聯賽前8輪的上座率大都高于90%。25日,曼聯對陣利物浦的雙紅會比賽,現場觀眾人數更是超過了7萬人。疫情之下,這一數字更是印證了世人對于足球的偏愛。事實上,在世界排名前10位的體育賽事品牌中,除了排名第8的奧運會和第10位的超級碗,其他8項賽事,均為足球賽事。
那么問題來了,同樣是足球,為何世界上其他國家地區,都能搞得風生水起,到了中國卻搞不靈光,永遠在“力爭亞洲一流”呢?有人會提,有著全世界最吸金聯賽英超聯賽的英格蘭,不也時常被戲稱 “歐洲國足”,實際水平不咋地嗎?誠然,英格蘭多年未曾拿到世界冠軍,但目前世界足聯排名高居第4,與國足的第75位斷不可同日而語。雖然就在不久前的歐洲杯決賽上,英格蘭球迷們眼見冠軍旁落,淚灑看臺,但這多半也是因愛生恨,與如今一眾網友對著國足力爭亞洲一流一通奚落截然不同。
不僅英格蘭,德國、法國、西班牙、意大利等一眾歐洲國家,足球世界排名均位居前列,而與此同時,這些國家均有著世界排名前幾位的足球聯賽。歸根結底,足球貴為世界第一運動,不論是球員培養,訓練體系,還是受眾運營,都是依靠市場化運作為基礎。商家贊助、觀眾買單、俱樂部掏錢運作青訓體系,上述國家都依這一套為之。
2007年,國足在亞洲杯上0比3慘敗烏茲別克斯坦,時任中國足協專職副主席的謝亞龍對媒體吟詩一首高調表態。在謝亞龍坐牢的這些年里,對于中國足球,不乏有在其位之人吟詩表態,口號聲更不絕于耳,國足卻在“爭亞洲一流”的夢想面前徘徊了十余年。
“如果沒到一流,相關責任人是否引咎辭職?”有網友留言詢問。如果只講“力爭”,不見綱領,倘若沒有實施細則,沒有權責細分,那是不是基本可以等同于喊了一次口號?
喊口號、表態,都再簡單不過,但按照足球運動的規律,付諸實際行動,卻遠非一件容易事。有虎撲網友悲觀地評論,比利時足球世界排名如今高居世界第一,他們當前國家隊的部分主力,基本是10年之前從青訓體系開始著力培養。十四五短短五年之間,國足焉有拔苗助長之魔力?
讓足球回歸足球,還得腳踏實地,還得按照這項運動的規律步步為營。莫等罡風吹散了人們對它3.68%的熱愛。真到國足無人過問,甚至連罵一聲都沒興趣的那一天,喊再多的口號,表再多的態,怕也無濟于事。
稿源:荊楚網
作者:楚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