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評論員 屈旌
中科院實驗室研究成果裝置,轉身變成一名中學生的科技競賽獲獎作品?近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建國被曝利用自己和實驗室團隊的科研成果,供兒子獲獎升學。(據10月26日中國青年網)
整個事情其實一目了然。2012年,爸爸劉建國在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任副所長,當時有一項研究成果叫“便攜式多組份氣體紫外現場分析儀”,而2015年,兒子劉某陽憑借發明“便攜式霧霾污染氣體快速識別和檢測裝置”獲得多個省級、國家級獎項,并因此被合肥重點高中一六八中學錄取。而這個“便攜式霧霾污染氣體快速識別和檢測裝置”還有個別名,就叫做“便攜式多組份氣體紫外現場分析儀”,你說巧不巧?
等到了2018年,已經在重點中學就讀的兒子劉某陽,又憑借發明“酒駕安全激光快速篩查系統”,獲得多個獎項,還拿了國家專利。神奇的是,這項成果也與爸爸劉建國2011年所申請的國家專利“激光酒駕道邊在線監測系統”原理高度相似。這已經不是“傳承”了,直接就是“繼承”了吧。
劉某陽參加的都是青少年類的科技、創新類比賽,也就是說,同場競技的,基本都是青少年。一旦拿出這種中科院級別的研究成果,得獎幾率當然很高。每個孩子的成長教育環境的確有不同,有個科學家爸爸,可以給予指導和幫助,那也是人家的優勢。但是指導和幫助是一回事,代勞就是另一回事了吧。而且,作為參賽者,已經有了這樣的優勢,已經贏在了起跑線上,卻一步都不愿意自己跑,全程讓爸爸參賽和同學比拼,是不是有點太過分了呢?這難道不算是作弊嗎?
而且,雖然中科院合肥研究院這項研究成果,的確是劉建國帶隊做出來的,但那也是團隊之功,花的是公家的研究經費,用的是上班時間,凝聚了集體的智慧和心血,是單位的成果,而不是個人的私有物品。直接拿來給自己兒子“拼獎”?這不是公器私用,沽名釣譽,又是什么?
如此明確而荒誕的事實,在劉某陽任課老師的解釋中,變得充滿了如父如子的溫情,說劉建國和劉某陽,屬于“大手拉小手”:孩子參與父親的項目,父親給孩子指導和幫助。等等,這項目好像不是私人的吧,是公家的,是國家的,這“拉手”的事情,單位知道嗎?科研人員傳幫帶,鼓舞青少年進行科技創新,當然是好事,但是中科院科學家的大手,為啥不牽別家的小手,只牽自己家孩子,還一路牽到重點中學?只能說,真有一手啊!
2015年獲得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三等獎時,劉某陽曾在采訪中稱,自己的發明是在學校老師的指導下開始學習光學知識,并向他人求教,用時一年多才試驗成功。所以,他人即父親?老師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2012年已經成型的研究成果,還要用時一年多做試驗?再聰明,再天才的孩子,學著說謊,也不能算是好孩子啊。
這種“天才科二代”的鬧劇,已經不是第一次上演了。還記得,云南省昆明市小學六年級學生陳某石,憑借“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的研究,在2019年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中獲獎的事情嗎?巧不巧,他的爸爸也是中國科學院的,連參加的比賽都一樣。所以這比賽是中科院各地分院的親子秀嗎?審核評判機制有沒有問題?
科學家是令人尊敬的,但值得尊敬的科學家,是那些心懷家國,探索未知,為世界進文明,為人類造幸福,而不是用著國家的科研經費,讓自己兒子上重點中學。昆明那位“好爸爸”,最后出來道歉,“天才少年”的獎項也被撤銷了,合肥這位怎么處理?還有這個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接二連三地出現荒唐事,公信力何存?是不是也該出來表個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