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0月26日召開的第三屆陸家嘴國際再保險會議論壇上,中國銀保監會和上海市人民政府聯合發布《關于推進上海國際再保險中心建設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從提供高水平制度供給、提高再保險產品供給與創新能力、推進高水平制度性開放、加快建設再保險人才高地等四個方面推出13項重點任務,為打造國際一流再保險中心建設提供重要保障、方向指引和實現路徑。
值得一提的是,《指導意見》中提出要深化行業基礎設施建設,鼓勵金融科技在再保險領域的運用,建立再保險信息數據共享機制;加強再保險對電子信息、先進制造和生物醫藥等國家重點項目、國家重大科技攻關成果轉化應用中大型風險、特殊風險的保險保障。
同時,支持在自貿試驗區臨港新片區開展跨境再保險交易試點,對標國際成熟市場,在依法合規、風險可控、審慎穩妥的前提下,逐步擴大跨境再保險市場規模由跨境再保險交易試點。此外,優化再保險業務跨境資金流動環境,充分發揮自由貿易賬戶作用,為保險和再保險業務資金托管和跨境結算提供便利,為跨境再保險業務形成的收入提供境內外投資便利。
為上海國際再保險中心建設注入新動力
今年7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支持浦東新區高水平改革開放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的意見》正式發布。首次對上海建設國際再保險中心予以支持,也首次明確上海保險交易所作為國家級金融基礎設施在服務上海國際再保險中心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長吳清表示,再保險是多元化金融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縱觀國際上重要的金融中心城市,都擁有發達的保險和再保險市場。目前,上海已基本建成與我國經濟實力,以及人民幣國際地位相適應的國際金融中心,成為各類金融市場、金融機構、金融產品、金融基礎設施集聚的重要承載地和創新的策源地。
“再保險行業也形成了良好的基礎,此外,還3家再保險機構和30余家經濟公司從事再保險業務。”吳清表示,今年上海保險交易所正式啟動“數字化再保險登記精算平臺”也全面試點,并且完成了再保險公司間的市場區塊鏈數據交互的上海標準的制定,為再保險市場資源要素有序流動提供了重要的載體。
對于此次推出的《指導意見》,中國銀保監會財產保險監管部(再保險監管部)副主任毛利恒表示,《指導意見》創新推出三個首次,突出敢闖敢試。首次提出支持在臨港新片區開展跨境再保險交易試點,對標國際成熟市場,逐步擴大跨境再保險市場規模;首次提出支持自貿試驗區保險分支機構,上海航運保險中心,開展再保險分入業務,厚植上海再保險市場發展優勢;首次提出通過國際再保險會議機制,營造再保險業務集中交易場景,促進業務撮合與國際交流,打造國際再保險市場開放窗口和門戶樞紐。
發布數字化再保險登記清結算平臺
《指導意見》中特別強調,要深化行業基礎設施建設,鼓勵金融科技在再保險領域的運用。
具體而言,《指導意見》積極支持上海保險交易所建設立足上海、輻射全球的數字化再保險登記清結算服務體系和再保險區塊鏈數據交互規范,對接受登記清結算體系風險監測的再保險人賦予相應的償付能力信用風險因子。通過有效集聚再保險交易數據、信息和資金,提升中國金融領域市場規則、數據標準的全球影響力,服務于構建新發展格局。
基于此,數字化再保險登記清結算平臺在此次論壇上正式對外發布。
據悉,該平臺是上海保險交易所抓住數字技術變革機遇,基于自研區塊鏈技術,按照統一的數據規范和交易規則,為再保險交易和對賬清結算提供中后端數字化服務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平臺能在不改變現有再保險交易模式和內部流程的情況下,自動實現機構間交易數據實時交互、可信存證、賬務清分、資金結算等功能。
“作為建設國際一流再保險中心的核心載體,數字化再保險登記清結算平臺在大會上正式向全球發布,填補了全球再保險基礎設施空白,鍛造全球再保險行業數字新基建,為打造未來國際再保險中心建設的“上海模式”提供助力。”上海保險交易所黨委書記、董事長任春生認為,上海國際再保險中心建設既要借鑒傳統國際再保險中心建設經驗,也要發揮中國制度優勢和“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體制優勢,更要抓住再保險行業數字化轉型重要機遇期。特別是,隨著全球經濟正在進入以數字化生產力為主要標志的全新歷史階段,再保險數字化轉型趨勢逐漸顯現。
任春生表示,該平臺在全國乃至全球應用,填補了全球再保險基礎設施空白,鍛造全球再保險行業數字新基建,能有效形成再保險信息流、數據流和資金流的中心節點和雙循環鏈接點,加快再保險行業數字化轉型,推動行業效率指數級提升,在維護國家金融安全、參與全球市場競爭、提升中國金融標準規則全球輻射力等方面具有重大戰略性、突破性意義。
(經濟觀察網 記者 汪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