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武湖,清澈碧綠,水明如鏡。
位于武漢黃陂、新洲交界處的武湖,南通長江,北連灄水,野生黃顙魚資源豐富,2013年申請獲批成立黃顙魚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
黃顙魚,是重要的優質經濟魚類,具有食用、經濟、生態、科研、教育等多重保護價值,被列入《國家重點保護經濟水生動植物資源名錄》(第一批)。2018年12月31日,武湖實施全面禁捕,成立湖泊管護隊。以前的生產員工轉崗為管護員,5支管護隊伍,24小時不間斷分區巡查武湖湖岸。
武湖禁漁和長江有區別,長江允許休閑垂釣,但國家級種質資源保護區禁止任何形式的捕魚和垂釣。而在湖泊管理隊隊員中,有一對特別的夫妻檔——汪瑞雪和胡海英。他們已攜手堅守湖中孤島17年,見證了武湖從“養魚”為“護漁”的轉變。
所謂的孤島,其實是湖面上的一座兩層小樓,1998年建成,用作養魚生產和湖面看護。建成時,小樓地基處仍是露出水面的淺灘,隨著武湖生態持續向好,岸線擴展,水位上升,小樓逐漸成為湖中孤島,距離最近岸線也超過1公里。
1996年,汪瑞雪來到當時的武湖管理站(后于1998年成立武湖農業發展有限公司)。2004年,胡海英也跟隨丈夫的腳步,一起在孤島駐扎,二人和同事萬新明、汪雙文一起組成管護一部,汪瑞雪任隊長。
從“養魚”到“護漁”,即使已經有無人機、視頻監控等信息化高科技手段,四人平時的管護工作,仍主要靠船。
湖北日報全媒體記者從武湖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坐上巡查快艇,行駛近10分鐘,才到這一兩層小樓。
兩層小樓,一樓是廚房、活動室,二樓是宿舍,面積約130平米,卻家具家電齊全。四人在小樓里自己開火做飯,還在走道種上南瓜、小蔥,增添生活樂趣。
“我們一個月休息4天,其他時間都待在小樓里,隨時巡查,不分晝夜。”汪瑞雪介紹,四人任務除了禁捕之外,還要負責環境整治、湖面清理等。非法捕撈者往往后半夜“出動”,凌晨三四點出去巡查是常事。
小樓位于湖正中央,“冬涼夏暖”,汪瑞雪和胡海英,就是靠著自己的韌性,在此堅守了17年。期間,二人的小兒子出生,自滿月起就與父母一起生活在小樓上,上幼兒園時才離開。
“經過兩年多的禁捕,武湖生態越來越好。我們的付出,值得!”汪瑞雪二人說。(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黃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