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14時19分,命名為“快舟·新洲”號的快舟一號甲遙五固體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將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汪江波 攝)
位于新洲區的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出產的“快舟·新洲”號火箭。(唐詩 攝)
衛星產業園建成我國首條小衛星智能生產線。(沈雷平 攝)
陽邏國際港水鐵聯運二期項目試運行。(沈雷平 攝)
陽邏新城活力迸發。(肖勁松 攝)
10月27日,“快舟·新洲”號點火升空。一個月前,同樣產自武漢新洲區的另一枚快舟一號甲火箭,也在酒泉成功發射。
“快舟·新洲”號火箭順利升空,是新洲區苦練內功后蓄勢騰飛的一個縮影。新發展格局下,以國家級航天產業等為支撐的新洲,已成為武漢極具發展活力、極具投資潛力的新增長極。
“新洲迎來戰略機遇疊加期、政策紅利釋放期、發展布局優化期、蓄積勢能迸發期,千載難逢。”新洲區按照省委、市委戰略布局,準確把握新形勢和巨大發展機遇,為“建成支點、走在前列、譜寫新篇”作出新洲貢獻。
星箭齊飛 航天產業集群刷新武漢產業格局
沿新洲區雙柳航天大道向前行駛,火箭產業園、衛星產業園、行云工程、磁電產業園、航天產業港……一個個產業園在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拔地而起。
從0到1,橫空出世,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已形成以新一代航天發射及應用為基礎,以衛星平臺研制及荷載、空間信息應用服務、航天地面設備及制造為特色的完整產業鏈。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被命名為星谷,將與光谷、車谷、網谷比翼齊飛,成為支撐武漢經濟澎湃動能的四大國字號基地之一。
新洲區著力抓好基地規劃編制、基礎設施建設、招商引資、產業項目推進,8平方公里核心區基本成型。今年以來,捷報頻傳。9月27日,快舟一號甲固體運載火箭遙四箭成功將吉林一號高分02D衛星精準送入預定軌道;10月27日,快舟一號甲固體運載火箭“快舟·新洲”號成功發射,將吉林一號高分02F衛星送入預定軌道。這兩枚火箭均在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火箭產業園完成組裝調試,標志著快舟一號甲火箭總裝測試在漢全面開啟。
“智能化流水線,實現衛星從單件小批量手工生產到高度自動化生產的蛻變。”5月13日,在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衛星產業園,國內首條小衛星智能生產線建成,首顆“武漢造”衛星下線,這標志著我國衛星制造首次跨入批量化生產時代。在衛星產業園1萬平方米的航天器智能制造中心內,幾十臺自動化裝配機器人一字排開,機械臂快速、精準來回作業。現場項目負責人說,這里具備了年產240顆1噸以下小衛星的生產能力。
眼下,隨著國內首個商業火箭產業園、衛星產業園開園,國內首個低軌窄帶通信衛星星座——行云工程天基物聯網項目測運控中心投用,國家級電磁防護材料項目加緊建設,基地集聚效應初顯。北京遙感設備研究所、貴州梅嶺電源有限公司、北京吾天科技有限公司等10家單位簽約入駐衛星產業園。中國工程院院士李伯虎在園區成立院士工作站,為航天基地發展再添“最強大腦”。
“將不斷有新項目加速布局。”航天科工集團介紹,未來將不斷吸引衛星產業配套上下游企業產業生態聚集,構建自主可控、多態化的完整供應鏈,打造國內最具研產實力和行業資源吸引力的航天產業生態圈。
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是我國除上海、西安之外的第三個國家級航天產業基地。這個基地與上海、西安定位最大的不同,是錨定市場潛力巨大的商業航天產業,統籌衛星、火箭、數據云,培育航天高新技術產業集群,打造“中國航天第三極”,開啟中國人自己的“星鏈計劃”。隨著火箭、衛星等多個產業項目的提速,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打造“中國航天第三極”的步伐,正不斷加速。
變區位優勢為發展勝勢 長江中游航運中心呼之欲出
萬里長江,滔滔東流,在武漢天興洲向南拐了個大彎。長江中游第一深水港——陽邏港就雄踞在這個巨大的拐點上。大浪淘沙,水深岸平,使陽邏港成為長江中上游2000多公里江段為數不多的天然良港。
2013年7月21日,黨和國家領導人考察武漢新港陽邏集裝箱港區時強調,要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長江流域要加強合作,充分發揮內河航運作用,發展江海聯運,把全流域打造成黃金水道。
2020年底,湖北省委十一屆八次全會審議通過的《關于制定全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把位于陽邏的“武漢新港建設”作為突出武漢“一主引領”、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抓手之一,提出“建設高水平的武漢長江中游航運中心”的目標。
今年8月1日,在船舶和火車的陣陣鳴笛聲中,陽邏國際港集裝箱水鐵聯運二期項目開港通車運行。水鐵聯運二期項目總投資27億元,建成后將實現“鐵港同場、運營同場、查驗同場、信息同場”一體化,是開展水鐵聯運的重要樞紐,對武漢建設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城市意義重大。
“我們的目標是全力以赴助力陽邏建成內河最大水鐵聯運港口,推動陽邏成為湖北乃至中西部走向世界的門戶樞紐。”新洲區積極踐行省委、市委將陽邏港打造成雙循環鏈接支點的戰略布局,主動融入發展新格局,變區位優勢為發展勝勢。
新洲區委主要負責人多次實地協調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助力中遠海運、上港集團等全球港航領軍企業。以陽邏港為支點,持續做好黃金水道文章,加快提升口岸功能、做大港口體量,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發展,全力構建新發展格局下的開放“新沿海”。
從港口通關破題,新洲開啟跨境貿易“加速”模式,讓跨境貿易通關“零等待”。實現外貿企業通關流程再造、海事效率提升、優化裝箱作業,積極協調多個環節銜接。進口貨物實現“船邊直提”和出口貨物“抵港直裝”,大幅縮短進出口貨物通關時間,降低了物流成本,提供了更為快捷的通關選擇。
爭先進位 筑創武漢先進制造業新高地
“新洲上榜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區!”
9月28日,《光明日報》公布《2021年中國中小城市高質量發展指數研究成果》,揭曉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區榜單,新洲區上榜。
從跟跑到并跑,從偏遠街鄉到制造新中心,新洲區綜合實力的爭先進位來源于區委對產業發展的清醒定位: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底盤”,構建先進制造業體系才能成就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動能。
“投資60億元,布局先進的高鐵架空導線新材料產業。”10月18日,世界500強正威國際集團電子信息新材料陽邏基地一片繁忙,一排排高聳的鋼構勾勒出大型廠房的骨架。正威國際集團在新洲建設包括金屬新材料、華中總部和供應鏈總部等項目,對標國家新基建、數字經濟、智能汽車發展規劃,是該集團集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于一體的華中最大新型產業基地。
行走陽邏,京東、華潤、正大、格林美等百余家行業龍頭的名字不時躍入眼簾。以穩健醫療等一批龍頭為代表的醫用防護產業集群,以中遠海運為主體的物流港口裝備產業集群,以格林美為代表的綠色低碳電子再循環產業集群按下“加速鍵”。
一批細分行業“隱形冠軍”密集涌現。新洲正與高校緊密合作,落實扶持政策,加速科研中心落地,為人才和科研扎堆提供“成長搖籃”。大明金屬、華夏精沖、齊達康……都是各自領域技術與產業領先的龍頭。湖北平安電工集團將研發中心和新生產基地落戶陽邏,依托武漢雄厚的科教資源加快科技自主開發。目前,企業在云母絕緣材料領域擁有無可替代的話語權,耐火云母帶等20多個產品技術居于國際先進、國內領先水平,50多個產品和技術填補了國際國內空白。
打造“四區一高地”,建設長江新區副城,是新洲區“十四五”發展定位。新洲號火箭發射,全面開啟新洲打造航空航天產業沖刺號角,將引領新洲以武船、正威等龍頭企業為核心的重型船舶和海洋裝備制造、新一代半導體和高鐵導線新材料產業快速成長,共同構成新洲支撐型產業集群。“十四五”期間,將建設各類項目731個,總投資近1萬億元。
“軟硬兼施” 營商環境從制度突破到生態再造
電子門禁、空調、電視、洗衣機、衣柜、電腦桌、獨立wifi……10月15日,武漢市新洲區第二高級技工學校武漢青年人才公寓門口,64名青年各自領取人才公寓的鑰匙包,包內有兩枚電子門禁卡,兩把鑰匙,兩張出入通行證。
“條件很不錯,可拎包入住。”新洲區大數據辦“985”選聘生湯超萍,是北京師范大學研究生,畢業后選擇來新洲就職,湯超萍一早趕到現場領取鑰匙包。“在新洲租一個可以拎包入住的房子一年差不多1萬元,人才公寓每月房租才200多,而且可以公交直達,生活成本大大降低。”
“人才引進是打造營商環境高地的迫切需求。”近年來,新洲區高度重視青年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大力實施“問津英才計劃”青年人才生活安居補貼政策。截至目前,已對81名大學畢業生發放3萬至10萬元生活安居補貼,補貼額度達336.8萬元。筑巢引來鳳凰棲。今年以來,新洲區“就在武漢、贏在新洲”籌集就業崗位18466個,簽約大學畢業生4717人。
“地區發展,短期靠項目,中期靠政策,長期靠環境。”新洲區全面對標國際國內一流標準,努力打造全省審批事項最少、辦事效率最高、投資環境最優、企業獲得感最強的區域。從制度突破到生態再造,今年,新洲被省政府通報為營商環境先進地區。
以理念之變引領發展之變。新洲區依照營商環境評價標準,刀刃向內,歸納分析兩年來營商環境工作的薄弱環節,選取影響縣域經濟發展最急切、最關鍵、最具潛力的3個方向破題,開展創新改革先行先試。歷時6個月,成效明顯,對全區營商環境優化起到了良好示范作用。
對于水電氣網等要素資源,新洲區從“轉供電違法加價集中整治試點”入手破題,減輕企業負擔,嚴禁出現“中間商賺差價”“物業薅羊毛”等現象。對檢查發現的37家加價收費轉供電主體督促退費36家,立案查處1家。“轉供電費碼”認領15118戶,其中工業園區轉供電主體實現全覆蓋。
新洲區承辦“深化涉企司法案件經濟影響評估”先行先試,探索以服務重大項目和重點企業為突破口的“涉企案件經濟影響評估”改革試點。近年來,新洲法院列出116個市級以上重大在建項目和企業名單,在立案環節對照名單篩查,將司法活動對項目或企業的不利影響降至最低,盡可能將對企業有不利影響的問題發現在靠前環節、解決在靠前環節,排除將小問題“拖成”大問題,取得積極成效。
策劃 新洲區委宣傳部
撰文 程書雄 劉慧 張遠帆 張桃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