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60、70年代,在特殊歷史背景下,我國大規模開展以加強國防為中心的戰略大后方建設,即“三線建設”。
服務三線建設,一條跨越豫鄂兩省的新干線——焦枝鐵路,于1970年建成通車。
據檔案記載,百萬筑路大軍,僅用短短的八個月時間,就建成這條全長八百公里的鐵路,創造了鐵路修建史上的奇跡。
奇跡背后,有著怎樣令人震撼的故事?
湖北段建設大軍高峰時達55萬人
翻開省檔案館保存的“焦枝鐵路會戰湖北省指揮部緊急會議紀要”,當年焦枝鐵路建設的任務之宏大、任務之緊迫可窺一斑。
1969年9月10日至14日,省革委會、省軍區召開緊急會議,傳達了中央關于修建焦枝鐵路的指示,提出“發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以最高的質量,最快的速度,最低的造價,完成任務”。
湖北境內全長約300公里。會議要求,在不影響農業生產的前提下,實行總動員。冬播前后,分兩批上民工40萬人左右(冬播前上5%至10%),“早準備好,就早上路”。
爭分奪秒大會戰。
會議要求,一切準備工作在10月10日前完成,10月15日第一批上路,11月15日全線開工。
襄陽地區負責從黃集以北的省界到王集以北的宜城、鐘祥縣界,全長約106公里,上民工12萬到13萬人;荊州地區負責從王集以北的宜、鐘縣界起到當陽縣沮河北岸,全長約113公里,上民工14萬到15萬人;宜昌地區負責從當陽縣沮河南岸到枝城的長江大橋,全長約72公里,上民工8萬到9萬人。其中20公里至25公里,由黃岡上民工2.5萬人,咸寧上民工1.5萬人。
對鐵道部第四建筑院、第四工程局、大橋工程局等單位,均布置了相應任務。
會議要求,各地、縣在1970年3月底以前基本完成路基土石方、中橋(主要是60米以下橋墩臺工程)和小橋涵,以及在專業隊指導下完成短隧道等任務。大農忙時,只留少數民工進行工程掃尾和配合專業隊伍施工。1970年3月底以前,完成襄北40公里的鋪軌任務。
根據中央和武漢軍區指示,在荊門設立了焦枝鐵路會戰湖北省指揮部,襄陽、荊門、宜昌地區設分指揮部。
擔負任務的縣建立民兵師,實行一師多團、一團多營、一營多連、一連多排、一排多班制。
最后實際參加湖北段會戰的干部群眾、民兵、工程技術人員等,高峰時達55萬人。
艱苦奮斗,突破“禁區”攻克一個個難關
從河南焦作到湖北枝城,焦枝鐵路施工沿線丘陵起伏,溝壑縱橫,高填深挖,時間緊、工程量巨大。
對湖北段建設進行總結時,“相信和依靠群眾,大打人民戰爭”“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勤儉建路”被列為會戰勝利的重要法寶。
胸懷朝陽建焦枝,風展紅旗如畫。
從襄北地段到三板湖畔,建設大軍以“鐵臂劈開千重山,雙手填平萬丈淵”的英雄氣概,搶晴天,戰雨雪,“革命加拼命、拼命干革命”,夜以繼日艱苦奮戰。
幾十萬大軍上路,房子不夠住,物資機具短缺。參加施工的建設者自帶工具和生活用具,“凡自己能解決的,決不向國家申請”。
大家自己動手,上山砍柴、割草、做土磚、搭工棚,用冬閑田自種蔬菜,邊施工邊安排生活。民兵參加施工超過3個月以上的,集體養豬、種菜,力爭肉、菜部分自給。
碾壓機械少,就用石硪夯;沒有抽水機,就靠人挑,用臉盆端;缺乏運輸工具,就靠肩挑背扛。
京山紅旗民兵連,接受任務提前完成,完成任務再請戰,屢戰屢捷,成為“全面實現四好”的連隊。
拼鉚工人敢打敢拼,創造了一支鉚槍8小時高空作業鉚釘入859顆、6天架完一孔128米鋼梁等新紀錄。一座877米長的公鐵兩用特大橋,按常規至少兩年才能建成,實際僅用了194天。
潛水工人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在水下深達30多米的泥漿層作業,突破了施工“禁區”。
多快好省,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檔案顯示,焦枝鐵路湖北境內全長298.073公里,完成土石方2595萬立方米,特大橋3座3291.5米,大橋22座4268.02米,中橋22座1812.59米,小橋42座1263.45米,涵洞(包括倒虹吸、波槽)963座16635.71米,隧道4座1284米,明洞1座260米。
沒有先進的設備,卻有戰天斗地、不懼任何艱難險阻的勇氣和決心。
在黨的領導下,焦枝鐵路會戰,短短8個月完成了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獲贊“依靠地方積極性,走群眾路線,多快好省地修建鐵路,開辟了一條嶄新的道路。”
1970年7月1日,焦枝鐵路建成通車,中共中央專門發來賀電。
通車儀式上,鐵路線兩旁人山人海,人們歡呼雀躍、載歌載舞。
上世紀80年代,隨著枝柳線建成,焦枝鐵路延伸至湘桂兩省,統稱焦柳線,成為我國又一條南北鐵路大動脈。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周志兵 通訊員 王平 吳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