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紅安縣委書記作報告。紅安縣委宣傳部供圖
代表聽取報告。紅安縣委宣傳部供圖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記者王焱堯、陶輝 通訊員王洪濤)實現條條大路通武漢;全力推進武紅高速等重大項目建設;加快推進木蘭到紅安市域鐵路、武湖至紅安市郊鐵路前期工作;爭取武漢軌道交通前川線、22號線向紅安延伸;推動開通黃陂、新洲至紅安的城際公交……
10月28日,紅安縣委書記劉堂軍在中國共產黨紅安縣第十五次代表大會上作《融入大武漢 永葆“紅安紅” 為建設大別山紅色中心城市而努力奮斗》的報告。他明確表示“紅安唯有融入大武漢,才能別開生面”。
現狀:紅安跟黃陂新洲差距越來越大
2020年,紅安縣地區生產總值實現197.93億元,年均增長5.7%,增速位居黃岡市第一位。過去五年,紅安保持了較快的發展態勢,創新突破成果豐碩,城鄉面貌大為改觀,民生福祉持續改善。
劉堂軍分析,但更要看到,發展不足仍是紅安最大問題,質量不高仍是最大難題。環顧周邊,黃陂和新洲自1983年劃歸武漢時,GDP分別是我縣的1.8倍、2.9倍,到2020年,差距擴大到5.6倍、4.5倍。
在2020年縣域經濟考核中,紅安縣處于三類縣市第10位,黃陂和新洲分別處于一類縣市第2位、第6位。由此可見,武漢市的帶動效應對經濟的促進作用是巨大的。
劉堂軍介紹,當前,面對工業化與城鎮化“雙加速”、產業發展與社會民生“雙提升”的繁重任務,紅安縣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善于在危機中育新機,在思想上找差距,在擔當中謀破局,在突圍中找出路,唯有拼搏趕超,紅安別無選擇,唯有融入大武漢,才能別開生面!
方向:將紅安打造成融入大武漢的先行區
未來五年,紅安縣將始終堅持發展第一要務,繼續保持強勁的發展勢頭,不斷追求更高質量、更好效益、更可持續的發展,力爭“十四五”末全縣地區生產總值突破350億元,夯實共同富裕的物質基礎。
劉堂軍介紹,湖北省委“一主引領、兩翼驅動、全域協同”區域發展布局,更加重視縣域經濟在“全域協同”中的支撐作用。黃岡市委“一區兩城”的發展定位,從“武漢城市圈重要功能區”和“大別山革命老區核心城市”兩個維度,也為紅安縣發展指明了方向。
劉堂軍說,紅安要打造融入大武漢的先行區,將武漢城市圈同城化發展作為紅安最大的機遇,立足區位交通、資源稟賦、園區平臺和產業基礎,以“五同”為抓手,主動對接武漢長江新區副城的輻射引領,做實與東湖高新區戰略合作,推進全領域、全方位、深層次融入武漢城市圈,打造武漢配套功能拓展區和非核心功能疏解承載地。
破冰:規劃交通產業民生“無縫”融入武漢
劉堂軍說,未來五年,紅安縣將全面融入大武漢,將著力在交通一體、產業協作、科創協同、服務拓展、文化交融、要素循環、民生保障等領域取得更多實質性成果。
在推進產業同鏈方面,加強與東湖高新區的合作共建,探索總部經濟、飛地經濟、聯合招商等合作模式,構建研發、頭部、融資、主鏈在武漢,制造、鏈條、投資、配套在紅安的產業格局。
在推進交通同網方面,加快推進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實現條條大路通武漢,打造半小時通勤圈;全力推進沿江高鐵、武漢城市圈大通道、武紅高速等重大項目建設,謀劃推進武紅高速北延線、高鐵站站城一體等項目;加快推進木蘭到紅安市域鐵路、武湖至紅安市郊鐵路前期工作,爭取武漢軌道交通前川線、22號線向紅安延伸,爭取開通武漢經紅安至麻城城際列車;推動開通黃陂、新洲至紅安的城際公交;推進傳化集團物流中心等項目建設,打造現代物流基地。
在推進民生同保方面,積極促進武漢城市圈公共服務共享、提質、擴面,加強與武漢的政務、教育、醫療、通 訊、合作;建立完善倒水、灄水等流域協同治理機制,推動建立上下游雙向生態補償機制,打造生態協作圈;建立區域文化旅游合作機制,努力將紅安打造成為武漢的后花園和康養地。
在推進規劃同編方面,力爭更多的紅安事項和項目進入武漢紅安同城化發展“籠子”;在推進科技同興方面,以中國光谷·紅安高新技術產業園為抓手,努力形成研發在武漢、生產在紅安的科技創新轉化聯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