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旅游成為龍家界村重要產業,圖為村旅游接待中心。
在省退役軍人事務廳駐龍家界村工作隊協調下,村里建起遠程會診中心,村民足不出村就能接受專家診療。
村民唐樹高家失火后,在駐村工作隊幫助下住進了新房。
省退役軍人事務廳駐龍家界村工作隊隊長李經剛(中),隊員陳軍(左)、張卓。
文/圖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王際凱 通訊員 包曉霽 陳一
咸豐,高樂山鎮龍家界村。
山連著山,一眼望不到頭。
10月24日,晚秋時節。
山坡上,成片的油茶樹,幾個農民正在采摘,不一會兒就裝了滿滿一麻袋。
“等這油茶完全成熟了,每戶可增收1000多元。”看著高矮不等的油茶樹,59歲的李經剛對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說。
李經剛是湖北省退役軍人事務廳駐龍家界村工作隊隊長,也是一名退役老兵。
“油茶1010畝、白茶180畝、煙葉250畝、民宿3棟……”李經剛掰著指頭算賬。
兩年多時間,在這個平均海拔1200米、山廣人稀的村子里,李經剛帶領兩名年輕隊員發揚不怕苦、不怕累、敢啃“硬骨頭”的精神,推動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把軍人的優良作風印刻在村民的心里。
拿著鐮刀上山找水源
“你看,這是我們組織村民修的蓄水池,足有1500立方米。”
開車圍著大山轉了好幾圈,又步行走過一段小路,李經剛把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帶到一處蓄水池前。他說,蓄水池解決了7個村民小組、1000多人的吃水問題。
龍家界村是典型的山區村,16個村民小組、496戶村民,居住在14.72平方公里的大山里。組與組之間,往往相隔十幾分鐘的車程。
作為機構改革后新組建的駐村工作隊,省退役軍人事務廳駐村工作隊是全省最“年輕”的駐村工作隊之一。
2019年3月5日,來自省退役軍人事務廳辦公室的李經剛、省榮軍醫院信息中心的張卓、武漢軍供站紀檢監察室的陳軍來到龍家界村。三人中,僅李經剛有過鄉鎮工作經歷。
“山路上,一盞路燈都沒有,越走越黑,越走心里越發慌。”至今,張卓還忘不了剛進村的情景。
彼時,村民大多靠打工和種植傳統農作物為生,村集體無產業、無收入。村里只有主干道是水泥路,通組及小組內部互聯路大多是泥巴路,7個小組村民吃水靠人挑。
李經剛帶著張卓和陳軍,用了40天時間,跑遍16個組,了解村民急盼解決的問題。
為解決村民的吃水問題,工作隊和村干部一起,拿著鐮刀和木棍,一邊開路一邊驅趕蟲蛇。3個月后,他們終于在12組的山上找到一處水源。
2020年,蓄水池建成,千余村民挑水吃的歷史被改寫。
獎補帶動激勵村民積極性
“不比環境比貢獻,不比時間比效率。”這是李經剛常說的話。
為解決村民小組內部互聯路泥濘和院壩雜亂的問題,李經剛想出了獎補的辦法。
修互聯路,政府每平方米補貼一包水泥;院壩硬化,每平方米補兩包水泥。砂石和人工由各家各戶解決。
“剛開始還擔心村民反對,后來看到越來越多的村民熱火朝天干了起來,心里別提多高興了。”李經剛說。
隨著水泥路通到每家每戶門口,龍家界村的村容村貌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龍家界村是個傳統村落,木質房屋眾多。
2019年,村里兩戶人家因電線老化失火,引起工作隊的關注。他們與村“兩委”一道,以此為案例,一方面在全村開展消防知識宣傳教育,另一方面通過獎補政策,鼓勵村民更換新的電線銅線并穿上阻燃管。經驗收合格后,給予每戶獎補700元,并配備滅火器等消防器材,消除火災隱患。
鄉村振興,沒有產業則不可持續。
通過調研,工作隊帶動村民擴大油茶種植面積,鼓勵白茶和煙葉種植,推動發展民宿旅游產業。
在龍家界村旅游接待中心電商平臺大門上方,紅色的五角星格外顯眼。旁邊,兩棟民宿已開始試營業。李經剛說:“這一片將建造20多棟民宿,并在山上修建棧道、觀景平臺、綠道,打造國防教育基地,吸引更多的游客前來避暑、觀光旅游。”
據了解,截至目前,工作隊已爭取省退役軍人事務廳定點幫扶資金320萬元,社會幫扶物資100萬元,協調各級部門幫扶資金2000余萬元用于村旅游接待中心電商平臺、木質房屋電線改造、村莊環境整治、扶貧產業管護和水電路網等設施建設。村里形成了以初具規模的白茶、油茶種植為主導的農業產業,村集體兩年多時間累計收入達33萬余元。
深山里建起遠程會診中心
在龍家界村衛生室里,一個遠程會診中心引起記者的注意。
衛生室里,45歲的村醫姚秋玲正在整理酒精、口罩等防疫物資。
姚秋玲介紹,從前,這里只能診治一些常見病,遇到復雜病癥,村民只能去咸豐縣、恩施州或武漢的醫院。現在有了這個遠程會診中心,村民可將醫院的檢查結果上傳,得到武漢專家的診斷意見,方便多了。“除了線上診斷,專家還通過視頻連線,定期給村民傳授衛生健康知識,很實用。”她說。
這是省榮軍醫院與省退役軍人事務廳駐龍家界村工作隊共同搭建的“龍家界村遠程會診中心”,于今年9月24日掛牌投用。
“出行不便,看病難,是村民們的‘急難愁盼’問題,也是長期困擾工作隊的一大難題。”李經剛告訴記者,結合遠程會診中心,針對性的開展送藥下鄉,將有效改善群眾就醫環境。
扶危濟困,是工作隊一直在做的事。
43歲的田孟國是一名退役軍人,妻子去年因病離世,留下9歲的女兒。工作隊隊員得知情況后,第一時間上門走訪慰問,給予救助。
7組村民楊通培之子楊山,因母親改嫁、家庭條件不好而產生厭學思想,初中二年級時輟學半年。每逢有人上門,楊山都會從后門離開,避而不見。
工作隊了解情況后,為父子倆申請了民政救助,積極聯系教育部門為楊山辦理轉學手續,并多次與其溝通。最終,楊山重回校園讀書。
一錘接著一錘敲,一茬接著一茬干
“在大山里駐村工作兩年多,感覺虧欠最多的是誰?”
面對記者的這個問題,李經剛、張卓和陳軍三人沉默了好一會兒。
“我感覺虧欠最多的,還是我的老母親。”李經剛首先開口。
2019年國慶節,李經剛年過八旬的母親病重,剛剛回到家的他接到村里的電話,他二話不說趕回村里。2020年3月,母親因病去世。辦完母親的后事,李經剛第一時間趕回龍家界村,參與疫情防控工作。
“都說養兒防老,但我這個兒子確實做得很不夠。”李經剛說完,已紅了眼圈。
33歲的張卓駐村時,女兒不滿1歲。妻子為了支持他的工作,辭職專心在家帶孩子。去年12月,小兒子出生,妻子有些力不從心。
“這兩年虧欠家里的太多,只能回去后再補償。”張卓說。
46歲的陳軍駐村時,女兒正值初三。今年,他遞交了繼續駐村的申請。
“因為還有夢想沒有實現,我想看到村里的民宿度假區和國防教育基地建成,看到老百姓走上致富路。”陳軍說。
工作隊的付出,村民都看在眼里。
“感謝黨和政府的關懷,感謝駐村工作隊的關心!”10月25日,在龍家界村1組,53歲的唐樹高說。
2019年的那場火災,將他和弟弟的兩棟木屋燒毀。當晚,李經剛帶著工作隊趕到現場,組織人員將被火燒傷的唐樹高送醫院治療,組織捐款,還協調資金幫助哥倆重建住房。如今,他們都住進了新房。
唐樹高說:“工作隊的作風令人感動,也讓我認識到,如果個人不努力,黨的政策再好也不頂用。現在我每年打零工能掙2萬多元,還種了水稻和蓮藕,日子一定會越過越好。”
當了10年村支書的楊勝華感嘆,工作隊不是“動嘴皮子”,事事親力親為,還經常幫助村民打掃衛生、干農活,他們扎實的軍人作風令人欽佩。
由于年齡原因,李經剛即將結束駐村工作。
“說實話,真舍不得走。如果不是馬上要退休了,真想再干兩年,以后的任務就要交給你了。”李經剛對身旁的陳琳說。
陳琳今年51歲,來自省退役軍人事務廳規劃財務處,是駐村工作隊隊長的繼任者,也是一名退役老兵。
他對李經剛說:“放心吧,老李!我們‘一錘接著一錘敲、一茬接著一茬干’,一定會讓龍家界村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