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宗平講述外祖父李四光的故事。
文/圖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文俊 通訊員 陳菊平 吳江龍
李四光是從湖北走出的卓越科學家,他用一生詮釋了“有一種無悔選擇叫國家需要”。10月28日,李四光的外孫女鄒宗平走進武漢大學,為師生們講述李四光的故事,勉勵大家“用創造的精神和科學的方法求人生的出路”,將科學家精神傳承下去。
今年是李四光先生誕辰132周年、逝世50周年。很多學生第一次聽到李四光故事,是小學課文《奇怪的大石頭》。鄒宗平就從這塊石頭講起,回顧李四光的求學之路、革命之路、地質事業建設之路等,闡釋了李四光的愛國情懷和科學家精神。
“只要是他認定對的事,他一定會堅持做下去。作為科學家,國家需要,他就去做!”報告會上,鄒宗平多次提到,李四光的科研事業,都是以國家需要來作為自己創新和努力的方向。因甲午海戰中國戰敗,李四光立志要造堅船利炮保衛國家,于是15歲留學日本,選學船用機械專業,卻發現中國當時連造船用的鋼鐵、煉鋼鐵的鐵礦都沒有。后來,他留學英國,選學了采礦專業,學了一年,又發現中國沒有地質學,不可能找到礦。為了國家的富強,李四光從學造船到學采礦,再轉學地質。
鄒宗平作為外孫女,與李四光一起生活直至他逝世。繼1955年李四光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之后,1980年,鄒宗平的父親鄒承魯、母親李林同時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創造了“一門兩代三院士”且都是全國政協委員的佳話。鄒宗平曾在北京大學地質地理系學習,畢業后在地質力學研究所工作,曾在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學習地質專業,1989年回國打理李四光紀念館的日常工作,現任李四光紀念館館長特別助理。
在場師生深受感動和鼓舞,紛紛舉手與鄒宗平互動交流。“很多細節和瞬間,都讓我感動。”武漢大學青年講師團成員、2019年級博士研究生李文暉說,李四光的科學家精神和家國情懷,值得每一名青年學子學習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