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張愛虎 通訊員 徐衛興 周瑋昆 王金城
申報時間壓縮至十分鐘內,退稅時間最快一天到賬。今年前9個月,湖北稅務部門為高新技術企業退稅量占退稅總量超過三成,為經濟快速恢復貢獻了“稅力量”。10月29日,從省稅務局傳出這一好消息。
今年為12所高校退稅逾千萬元
“學院去年采購了一批國產設備,稅務部門知道后第一時間電話告知2.9萬元的增值稅全額退稅,學校可以心無旁騖搞科研了。”武漢科技大學城市學院財務負責人金貴娥說。
科研設備作為技術創新的基礎物資,不論是購進、還是維護,動輒需要數十萬元甚至是上百萬元。為減輕高校科研資金壓力,充分釋放稅收改革紅利,湖北稅務主動作為, 通過稅收優惠和出口退稅政策雙落地,力促高校科研成果迅速轉化為高新企業的生產力和核心競爭力。
一方面與高校簽署戰略合作,聯合開展稅收課題研究,全面落實《研發機構采購國產設備增值稅退稅管理辦法》,通過稅費優惠政策精準“輸血”,助力高校加大科研和技術開發投入。
另一方面,開展“稅企校”共建,為高校和企業牽線搭橋,讓高校的科研成果與企業的生產緊密結合起來,產生校企共建共享共贏效應,打通“政產學研用”鏈條,讓稅費優惠成為科技成果迅速轉化、高新技術企業開拓國內國際市場、做大做強的重大利好。
2018年,為3所高校退稅833萬元;2019年,為5所高校退稅1025萬元;2020年,為10所高校退稅1380萬元;2021年截至9月,共為12所高校退稅1384.12萬元。一筆筆退稅款猶如“源頭活水”,讓科技研發和高新技術企業經濟發展的毛細血管進一步暢通。
出口退稅跑出“加速度”
今年6月,湖北出口退稅新系統上線,隨州58戶企業嘗鮮,7199萬元飛速到賬,企業相關負責人紛紛表示,有了智能配單、數據免填、自動采集等功能,企業辦稅負擔切實減輕。
“感觸最深的是快和簡,以前辦理一筆退稅至少要填5張表,現在只用填兩張,退稅申報時間也由半個多小時壓縮到十分鐘以內。”品源(隨州)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財務人員汪俊伸出大拇指。
“稅務部門是我們‘走出去’的堅實后盾。1224.67萬退稅款提前到賬,大大緩解了我們的資金壓力,后續啟動新項目和新工藝也更有信心了,生產效率和水平提升指日可待。”咸寧華欣制衣有限公司企業財務負責人余學龍對未來信心滿滿。
近年來,湖北稅務在“清、減、降”專項行動上持續加力,大幅簡并優化出口退(免)稅相關措施,將全省退稅時間壓縮到平均4個工作日內。
各地市州稅務局在辦理實效上再加碼。咸安區稅務局主動協調國庫,科學簡化流程,加快內部流轉,將出口退稅平均辦理時間壓縮至3.5個工作日;武漢市稅務局實行“足不出戶、網報網退”模式,以及無紙化“單一窗口”申報、容缺辦理等暖心服務,將退稅時間壓縮到2.6個工作日,最快實現1天到賬。疾馳的“湖北退稅專列”,有力確保了湖北高新技術企業輕裝上陣、穩產穩銷、逆風拓市。
稅務部門還不斷自我加壓,優化服務舉措,通過“釘釘送策”“自助辦”“網上辦”“容缺辦”“延時辦”等一系列便民服務措施,協助高新技術企業高效辦理出口退稅服務。數據顯示,截至今年9月,稅務部門為高新技術企業辦理出口退稅52.21億元,占出口退稅總額比例超過31%,免抵調庫25.81億元,出口退稅同比增長26.23%,免抵調庫同比增長130.99%,為全省高新技術企業出口高質量發展提供了資金保障。
企業“走出去”更穩健
信息時代,數據就是力量。湖北稅務部門深挖細掘稅收大數據這座“金山銀庫”,通過發票數據分析,精準鎖定符合條件的納稅人、繳費人,掌握企業真實需求,第一時間推送稅費優惠政策,并通過外綜服務平臺為企業牽線搭橋,暢通產業鏈上下游,將大數據變成助力企業經營、促進經濟發展的“利器”。
關鍵時刻,出口退稅及時足額到賬,就是給高新技術企業“走出去”最大的幫助。誠友(鄖西)智慧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去年受疫情影響,出口貿易業務不景氣。稅務部門通過大數據了解到企業面臨資金鏈斷裂的困境后,強化對企業財務人員的政策輔導,通過精密對接、精準輔導、精細服務確保優惠落實地,給企業送去了3300萬元的出口退稅“大禮包”,有效盤活了企業資金鏈條,幫助企業穩住了出口業務、實現了逆勢突破。
稅務部門還充分發揮外綜服務平臺體量大、資源廣、抗風險能力強的優勢,為企業和平臺雙方做媒,引導平臺積極整理挑選優質供應商,幫助企業進行市場預警、外匯避險,助力外貿企業走出去。數據顯示,截至9月,他們協助3家高新技術企業通過外綜服平臺退稅4298.91萬元,同比增長31.80%,“以退促穩”效果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