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記者 吳漢 通訊員 楊祎林 孫雅迪
“糧食烘干中心建成,今年糧食收儲就穩當了。”10月18日,新洲區東門村村民笑著說,“往年遇到連續降雨,糧食收儲壓力都非常大,以往要著急請人工找晾場。”前不久,東門村糧食烘干中心一期烘干房工程順利建成投產,每日最高可烘干稻谷30萬斤,不僅解決了村里水稻烘干問題,還為周邊種植大戶提供了糧食烘干服務。
東門村曾是新洲區有名的貧困村,村民們主要靠種植水稻等農作物維持生計,全村水稻種植面積有300多畝。2017年,對口幫扶的武昌區中華路街從產業扶貧的思路出發,針對村域產業薄弱困境,通過扶持入股黃貢米業、外包龍蝦養殖基地等方式,助力村民脫貧,經多方調研論證,駐村工作隊決定推出糧食烘干中心項目,創建烘干房,解決村里水稻烘干問題。工作隊積極與有關部門聯系,并運用幫扶政策為烘干房爭取補貼,在多方努力之下,烘干房近期順利建成投產。
東門村村干部介紹,前段時間連續陰雨,給糧食收儲帶來了很大的不便,往年遇到這種情況,東門村都忙得焦頭爛額,而現在“一點都不慌了”。目前,該村兩家大米加工企業的谷物烘干機保有量已經達到11臺。
據介紹,一期烘干房工程投產后,每日最高可烘干稻谷30萬斤,不僅解決了村里水稻烘干問題,還為周邊種植大戶提供糧食烘干服務,目前正在推進烘干房二期包裝流水線的建設。同時,工作隊還將積極引入和發展其他產業,助力東門村產業多元發展,以產業振興促鄉村振興。
糧食順利收割儲存后,如何盡快銷售出去?每年秋冬季節,駐村工作隊員又成了“銷售員”,積極幫忙對接市場,借助武昌區打造的“農夫市集”品牌活動,幫助村民賣大米。去年,駐村隊員就成功幫忙賣出1萬多斤大米,解決米業的銷路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