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1950年,由武船制造的船用鍋爐
“現在的武船,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近日,65歲的唐功杰對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說。
不久前,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發射中,燃料加注供氣系統和飛船垂直安裝調試廠房非標設備就是“武船造”。
退休前,唐功杰是武昌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武船)總經理。
從1200噸級到30萬噸級,在他看來,是鐵打的“軍工精神”鑄就了“武船力量”。
武船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晚清時期。
圖為:早期下水滑道
晚清時期,湖廣總督張之洞在漢陽開辦了冶鐵、兵工兩廠,在武昌開設了布紗絲麻四局,但沒有發展船舶制造業。
1934年4月20日,經當時的湖北省建設廳提案,利用張之洞早年開辦紡紗局舊址設立武昌機廠,發展長江中游新式造船廠。
武昌機廠于1934年6月6日正式開工,開啟了武船的持續發展歷程。
從武昌機廠、湖北省航業局修船廠到宜沙航務處修船廠,武船經歷多次機構改組。
圖為:毛主席暢游長江,武船職工在岸邊歡呼
1949年,新中國成立。中原臨時政府考慮到修造船舶行業的統一管理和發展,決定將漢陽船舶修造廠與湖北機械廠合并,成立華中的大型造船企業——江漢船舶機械公司。1951年,江漢船舶機械公司正式被列為國家基本建設單位。
60年代,受國際政治局勢影響,在制重點型號面臨外國專家全部撤走,技術、物資供應中斷等巨大挑戰,武船日以繼夜組織技術攻關,終于解決技術和配套生產難題,歷時70個月,實現重點型號任務的自主建造。
圖為:早期木質船舶建造現場
如今,武船離開奮斗數十載的武漢市武昌區張之洞路2號,在武漢市新洲區雙柳街道全面開啟新征程。
“和當年相比,現在的武船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唐功杰說。
唐功杰是山東人,畢業于上海交大船舶設計與建造專業。
1982年,他進入武船。30多年里,他從普通技術人員成長為公司總經理。
圖為:早期的零部件制造
2021年9月29日,在張之洞2號的武船老廠區,室內的船臺正在進行拆除。“我剛進廠的時候,船臺是露天的,地基沒有用水泥加固。往往一邊造船,一邊還要加固地基。”唐功杰說,當時武船只能建造1200噸級的船舶。
隨后,隨著基礎設施建設的進行,露天船臺變成了室內船臺,船也越做越大。
1987年秋天,武船接到四川一家企業的訂單,要制作一個重達1000多噸的化工容器。
容器太大、太重,桁吊承載不了,要分成幾截在船上焊接成型。
圖為:早期建造的木質船舶
“當時要趕在枯水季節來臨前,把容器做好運出去,工期十分緊張。”唐功杰回憶,為了趕工期,40多個工人們白天干活,夜晚就睡在辦公室的水泥地上,終于如期完成。
唐功杰說:“為國防出力,大家都是忘我工作、不講條件,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軍工精神。現在,我們的制造能力大大增強,從船舶、艦艇到大型閘門、發射架,上天下海入地,我們都能做。”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王際凱 通訊員 楊德義 謝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