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記者 柯稱
通訊員 徐艷子
“我們都發福了,只有郭老師變瘦了,憔悴了。”10月31日,在武漢大學電子信息學院會議室,30多名參加“卓越芯火計劃”10周年懇談會的校友們,觀看回顧視頻時動情地說。校友們還與學院達成100萬元的捐款意向,助力該計劃未來更好實施。
校友們向老師獻花
芯火·星火
“卓越芯火計劃”為“中國芯”而生,它培養的學生如星星之火,在祖國各地燎原。
武大電子信息學院副院長陳洪波介紹,該計劃試行于2008年,正式實施于2011年,旨在利用“現代學徒制、工學交替”等培養方式,集中培養從事電子信息,特別是國家急缺的集成電路開發、應用的創新型實用技術管理人才。
極目新聞記者注意到,參加懇談會的校友代表,基本都是高新企業老板、研發負責人或高級工程師。陳洪波介紹,“卓越芯火計劃”10年來共培養了718名學員,其中364人進一步完成了碩士階段的學習,目前在全國乃至世界各地、各個行業從事著技術、市場、管理等核心崗位的工作。
學生代表發言
“我心里始終有國產芯片情結,加入卓越芯火計劃讓我找到了人生方向。”2011屆學生唐從學說,經過該計劃兩年的系統培養,他的技術有了長足的進步。可畢業后,家長和朋友都勸他不要從事和國產芯片相關的工作,但他始終相信老師說的,中國人在集成電路方面也能做出成績。
唐從學選擇了一家致力于國產替代化芯片研發的初創企業,如今,他牽頭的部門早已成為獨立的公司,研發人員從20人發展到200人。公司核心技術的密碼算法研發,正是得益于唐從學學生時代,在卓越芯火計劃中參與的項目打下的基礎。“很快,我們的國產芯片將在電力行業的各個終端上運用,保證我國電力安全自主可控。”唐從學自豪地說。
芯火·薪火
10年聚會,為重溫過去,更為謀劃將來。受益于“卓越芯火計劃”的數十名校友,和武大電子信息學院確定了捐贈意向和科研合作意向,助力“卓越芯火計劃”薪火相傳。
陳洪波(左)代表學院接受捐贈
2012屆學生王遞進說,得益于學校“卓越芯火計劃”校企合作的培養模式,他畢業后的路走得非常順利,先是進入了一家國企,后來加入一家上市公司,從研發工程師做到研發經理,又做到總經理。目前,他自主創業,是兩家高新企業的負責人,還有一些項目受到學校老師的大力幫助。
如今,王遞進和一些擔任公司高管的校友,決定反哺“卓越芯火計劃”。除了捐款外,他們還代表公司和學院簽訂合作協議,加入到未來人才培養中,同時承諾優先安排學弟、學妹就業。
與校友企業簽約
“高技術之爭的核心是人才之爭。”陳洪波說,隨著國家在芯片制造業方面的戰略布局,中國面臨日益嚴重的人才短缺。預計到2022年,芯片領域的人才缺口將達到30多萬人。為解決“卡脖子”問題、加快培養國家緊缺人才,“卓越芯火計劃”培訓項目未來將繼續開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