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的許匯源 通訊員供圖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記者趙秀琳 通訊員馮鑫 段風華) 25歲擔任項目負責人,30歲出任設計院副院長,35歲取得水工環高級工程師職稱……來自黑龍江的許匯源,今年剛滿37歲,就已身兼兩職——鄂西地質勘察設計院有限公司總經理、宜昌地質環境監測保護中心主任。從中國地質大學畢業后,許匯源就加入湖北地質人的隊伍,迅速成長為兩支隊伍的帶隊人。
30歲出任副院長 白手起家謀發展
2009年,25歲的許匯源剛參加工作一年,一紙調令,讓他迎來了職業生涯中的第一個轉折點:從地勘院調到工勘院。沒有工程勘察經驗的他,相當于一切“從零開始”。憑著刻苦鉆研的勁兒,他很快熟悉了業務,成為工勘院能夠獨擋一面的項目負責人,并于2014年出任工勘院副院長。
2018年,地質隊推行一項重大改革,將工勘院中的工程地質業務與環境地質業務分離開來,新建地質環境監測保護中心,由許匯源牽頭。人員如何分配?獨立后工勘業務如何壯大?這些都成了橫亙在許匯源面前的大山。
深思熟慮之后,許匯源找到了“分家”之道——“專業匹配,人崗相適”。他考慮到,作為朝陽產業的地環中心,更需要新生力量去探索;作為傳統產業的工勘院,不能離開有經驗的老職工坐鎮。面對心存疑問的職工,他耐心解釋,從地質行業形勢到單位發展方向,再到職工個人職業生涯規劃,總能讓職工心服口服。2019年元旦地環中心正式成立,無一人質疑自己的崗位安排。
地環中心成立之初,許匯源坦承,“不是沒有過迷茫”。深夜十點的辦公室里,他依然扶額思考未來的規劃,感覺自己就像一個畫家,需要立即在一張白紙上繪就新的藍圖。
為了招才引智,他發動一切資源,成功引進注冊土木工程師4名,填補了多年來注冊巖土工程師的空白。經營重啟,他堅持大客戶經營策略,緊盯“重大項目、轉型項目”的謀劃與實施,2019年各項經濟指標同比增長均翻近一番及以上,2020年克服疫情影響,經濟發展創歷史新高。
工作中的許匯源 通訊員供圖
難題攻關能手:從實踐中學習提升
“最有用的知識,一定不是在辦公室里坐來的。”在生產中學、在實踐中學,是許匯源提升自我的宗旨。
2009年11月下旬,許匯源擔任四川省地震災區石棉縣唐家溝泥石流應急勘查的項目負責人,支援災區重建。勘查區野外地質環境條件極為復雜,且區域基礎地質資料少之又少,困難重重。為期兩個月的嚴冬野外調查中,他脫掉鞋子,挽起褲腿,淌著刺骨的河水,沿著長達10公里長、落差2000多米的泥石流山溝跑了十幾遍。忍著腿腳的刺痛,咬著牙,他用凍僵的手記錄數據,反復調查、勘查和測繪。然而,報告完成,第一次作匯報時,卻因不符合當地規范而被專家否定。
重來!許匯源立即投入到對四川當地規范、標準的惡補中,最終提交的勘查成果獲得鐵二院、中鐵西南科學研究院等單位評審專家的一致好評。而在幾年后當地發生的泥石流災害中,許匯源的團隊助力豎起的那面堅實的防護墻,發揮了重要作用。
2015年的鐵山-還地橋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示范工程項目,是國家級示范項目,治理設計的區塊面積達10680畝,范圍內滅失煤礦礦山有77家,地質環境歷史遺留問題復雜,需對接部門多達16家。項目10月下旬簽訂合同,按正常速度來做,至少需要半年時間,而業主要求12月就要完成項目勘查及設計方案評審,這無疑是對身為項目負責人的許匯源的極大挑戰。在黃石常駐的日子里,他跑現場、攻技術,每周至少一次匯報討論,不斷根據當地政府和百姓的要求和需求修改方案,兩個月就做完了整個地形圖測量、鉆探、物探和勘查設計報告的編制。最終,該項目得到省廳專家的高度肯定:“我們還是第一次見到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能編制這么詳實的勘查報告!”
工作中的許匯源 通訊員供圖
帶隊人的智慧:精心呵護每一粒“種子”
地環中心職工的平均年齡僅32歲,是全隊最年輕的隊伍,大部分都是剛畢業不久的研究生,許多還遠離家鄉。“每一個年輕人都是一粒種子。”許匯源的視野從未離開過這些年輕人。他最想做的,就是帶領這群新生力量不斷進步,從而帶動整個單位不斷向前。
發現年輕同事情緒不佳,他及時談心疏導;技術員遇到困難時,他第一時間慷慨解囊,發動捐款,為他們當好后盾。工作中,許匯源建立了“會商機制”。辦公室、技術室、會議室,都是他們開展頭腦風暴的場地。
吃完飯、工作間隙、下班前,只要有空,他便召集職工,從眼前的項目進度匯報分析到單位長遠發展謀劃,從發現解決問題到開展專題培訓,大家的智慧和能力在一次次會商中碰撞、提升,結出豐碩成果:近三年來,他帶領的工勘院獲得局、市級獎項1項,技術獎項9項,獲得宜昌市規上服務業企業市級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