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提要】6月28日,世界矚目的白鶴灘水電站工程已實現首批機組投產發電,正奮力沖刺明年7月16臺百萬千瓦機組全部投產發電。早在11年前,湖北建設者就踏上白鶴灘。連日來,在如火如荼的大壩上、隧洞中、地下廠房里,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在踏訪中,感受到廣大“鄂軍”帶著自豪感的奮進姿態,用誓言與信念集聚能量,用心血與汗水鑄就不凡,踐行“社會主義是干出來的,新時代是奮斗出來的”。
能戰斗:2300噸轉子吊運誤差1毫米內
巨大的右岸地下廠房里,隨著一聲哨響,兩臺1300噸橋機舒展長臂并車作業。
20米高的操作臺,不足2平方米的駕駛室,一名短發女子熟練拉動操作桿,將直徑約16.5米、高約4米、重達2300噸的發電機轉子平穩吊入指定位置。她叫梅琳,葛洲壩集團白鶴灘機電項目吊裝首席專家,也是國內為數不多可以吊裝巨型精密裝置的起重機司機。
白鶴灘水電站是世界在建規模最大的水電工程,擁有全球單機容量最大的百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組。轉子則是機組安裝過程中最大、精度要求最高的核心部件,是發電機能夠輸出電流的關鍵。而梅琳的吊裝手藝,可以控制移動距離誤差在1毫米之內。
“每次1毫米左右的點動距離,在高空中無法用肉眼觀測,只能憑借多年摸索的手感來預判把握。”梅琳對記者說。“穩、準、快”的背后,是辛勤付出。27年來,她常把裝滿水的水桶當吊物,在幾十米高的橋機操作臺通過手、眼配合,讓水桶滴水不溢落入指定地點。不斷重復,她的手掌覆蓋一層老繭。
白鶴灘工程建設部統計,項目上像梅琳這樣的“鄂軍”有3000多人,接近總參建者的一半,分布在項目組織、項目監理、機電安裝、原材料供應、地下洞室群建造、智能建造等建設主戰場。
能吃苦:爭分奪秒按時交付配電柜
桌上,一碗碗拌好的熱干面,地道的排骨藕湯,耳邊,傳來“吃了冇”的漢腔,濃濃的湖北氛圍,讓人沒察覺這是離武漢1700多公里外的白鶴灘水電站建設營地食堂。
“我們的管理人員幾乎都來自湖北。”三峽集團白鶴灘工程建設部黨委書記何煒告訴記者,他是湖北恩施人,從業35年來,從舉世矚目的三峽工程溯江而上,扎根白鶴灘。這個奮斗的軌跡,也是白鶴灘水電站賡續三峽集團“湖北基因”的具體體現。三峽集團誕生于湖北、成長于湖北,與湖北有著血濃于水的關系。今年9月26日,三峽集團總部落戶湖北。
擺在百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組旁的一排排配電柜,見證湖北人不服輸的那股勁。
2019年,總部在武漢的盛隆電氣集團承接白鶴灘電站1200臺配電柜生產任務。這些配電設備中,有700多臺非標準設備,大到結構,小到零件,都需要單獨設計。
“我為能參建這個大國工程而感到自豪!”90后孝感籍總設計師董玲說。
一臺柜子一個設計,盛隆的設計師們,不僅要考慮結構的合理性,工人布線的難度,還要考慮產品交付后后期維護的安全性和便捷性。已記不清熬了多少夜,董玲帶領6位設計師,將圖紙“轉化”成一線工人能理解的語言,僅樣柜就改到第五版。
嚴格把好質量關,確保如期交付。為達到更好的散熱效果,用線標準規定,電線使用29到56根不等的銅絲。總共分七批交付的1200余臺配電設備,每一次交付時,都有三峽集團的人員“打飛的”到武漢驗收,“剪開電線數銅絲根數”。
然而,疫情突如其來,生產被迫按下暫停鍵,第二批設備交付工期眼看就要延遲。2020年3月中旬獲批復工復產后,為把耽誤的時間趕回來,工人們集體住進辦公室,睡在桌子和沙發上。最終,第二批設備如期送到水電站施工現場,為白鶴灘水電站首批機組按時投產提供保障。
“白鶴灘水電站的要求是最嚴格的,工藝也最復雜,但使命光榮。”正是這份榮譽感,讓以盛隆電氣為代表的“鄂軍”精益求精、勇攀高峰。
能奉獻:為提前打通庫區路,他18個月沒回家
“鄂軍”也是鐵軍。
在白鶴灘水電站蓄水運行期間,庫區交通復建工程項目是保障當地數萬群眾出行的重要環節,擔負這一重任的,就是在鄂央企中交二航局六公司。
10月29日,沿著湍急陡峻的金沙江岸邊,湖北日報全媒記者來到四川寧南縣華彈鎮武星村。巍峨的白鶴灘水電站大壩,已將上游水位提高200多米,形成一片寬闊的水面。受蓄水影響,昔日的國道淹沒在水下120米,替代它的是一條8米多寬的嶄新黑色瀝青路,在陡峭山谷里蜿蜒前行,不斷有車輛駛過。
“這條路修得不容易,創下‘二航速度’。”中交二航局白鶴灘項目經理堯建敏感慨。
時鐘回撥至2019年,因白鶴灘水電站蓄水將原有道路淹沒,從寧南縣華彈鎮武星村到寧遠鎮碼口村急需新建道路30.5公里,由中交二航局負責修建。
因寧南縣華彈鎮、西瑤鎮等7個鄉鎮群眾出行不便,當地希望二航局能將合同工期從24個月壓縮至13個月。
困難擺在眼前:不僅時間緊,且沿線地處山嶺陡坡,溝壑縱橫,30公里路有22座橋梁,連施工便道都難修筑。
庫區的保通線路,一定不惜代價要搶出來!堯建敏從武漢調集精兵強將,扎根滇川交界的深山峽谷。然而,工程籌備中就遭遇新冠肺炎疫情,湖北建設者克服困難,輾轉齊聚白鶴灘,工程于2020年3月14日按時開工。
逢山開路遇水搭橋!在堯建敏帶領下,項目部優化設計施工方案,增大臨時工程投入,采取流水作業改平行作業等措施,全力搶時間、趕進度。其中的“攔路虎”高筧槽1號橋橋墩身高達70米,且在V形峽谷里,大型機械無法到達。為搶進度,建設者人工搬運材料,用人工爆破的老辦法樁基施工,按時完成任務。
35歲的堯建敏家在武漢,有兩個女兒,為了白鶴灘保通路工程,他18個月沒回家,在深山峽谷里鋪路修橋。“小女兒出生時沒來得及回去,回去的時候,已經出生了。6歲的大女兒在視頻中告訴我,‘班上同學都說我沒有爸爸’。”說到這里,他眼圈紅了。
今年4月,二航局白鶴灘G353保通線路通車,如當地百姓所愿。
“沒結婚時愧對父母,結婚了愧對妻兒。”一路踏訪,記者聽到許多這樣的故事。星光不問趕路人,正是以湖北人為代表的建設者常年在外奔波,無私奉獻,才讓白鶴灘水電站這一大國重器一路攻堅克難,迎來碩果累累的收獲季節。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戴輝 見習記者 彭藝博 通訊員 廖望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