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評論員 徐漢雄
近日,商務部印發《關于做好今冬明春蔬菜等生活必需品市場保供穩價工作的通知》,部署各地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保障今冬明春廣大人民群眾生活必需品供應充足,切實做好市場保供穩價工作。(據11月2日《紅星新聞》)
這條通知在網上火了,原因是通知中有這樣一句“鼓勵家庭根據需要儲存一定數量的生活必需品,滿足日常生活和突發情況的需要”,被做成了標題,引人遐想,于是刷屏了。
看了一些網友的留言,感到一些遐想成了亂想,有點想多了。說實在的,這句話在通知中占的分量很小,通知的主題,是各地商務主管部門要緊緊圍繞保供穩價工作目標,壓實“菜籃子”市長負責制,以保障生活必需品的儲備與供應,穩定社會預期。
這是很正常的工作安排,也是例行安排。即便與形勢有什么關聯,估計也是根據當前市場上蔬菜價格上漲,所做出的民生安排。
據央視財經報道,10月份,農業農村部監測的28種蔬菜全國平均批發價5.23元/公斤,環比上漲16%,同比上漲12.5%。原因與前段汛期的災害性天氣有關,導致北方產區蔬菜減產,階段性供應趨緊。加上蔬菜跨區域調運增多、農資價格上漲,諸多因素湊到一塊,助推了蔬菜價格上漲。
菜價上漲影響民生,也因此引發關注,成為網絡熱點。商務部的這則通知,也許與此有關。新華社電稿的標題就是《商務部部署今冬明春蔬菜等生活必需品市場保供穩價工作》,一目了然,這則通知,就是項工作安排,立足當下,著眼長遠。
通知說,要及時預測,及早預警,根據形勢及時開展跨區域調運。這就有對災害性天氣帶來的蔬菜減產做出預判的要求。凡事預則立,只有研判在前,做好應對預案,才能做好市場的保供應與穩物價工作。比如,北方蔬菜面臨減產,加強南方產地的種植與調運,就能以盈補缺,穩定市場。
所以,通知要求,鼓勵流通企業與生產基地建立緊密合作關系,簽訂長期供銷協議;“耐儲蔬菜要提前采購,鎖定貨源,做好本地菜與客菜之間,北菜與南菜之間、設施菜與露天菜之間的梯次輪換和銜接供應”,就是這么個意思,避免供應接不上而影響價格波動。懂的人自然能懂。
至于“鼓勵家庭根據需要儲存一定數量的生活必需品,滿足日常生活和突發情況的需要”,這完全是正常的生活小貼士。也是在講到政府部門與企業的保供應要求后,順便提到家庭這塊怎么做。這只是一個友情提示,不是要求,也不是指示。因為懂得過日子的人,就會有這樣的儲存習慣。民間就有“年年防饑,夜夜防盜”的古訓,這是生活常識。中國人過日子,素來講究有備無患,平時存著急時用。通知中的這句話,契合了這個好傳統而已,別想多了。
國慶節前,深圳衛健委有段發文在網上火了:國慶出行多帶幾件衣服,7天后指不定在哪隔離。莫說,疫情防控期間,這個提醒還真不是多余。事實上也驗證了這點。
當下仍處于疫情防控期,可能會有小區或其他區域,因疫情而被緊急采取了封控措施。所以,提示居民平時注意儲存,以防急時之需,也沒有錯。包括遇到災害性天氣,如2008年初的南方冰雪災害,也會造成供應困難。家庭若是平時有儲存,就能從容應對。
所以,別誤讀了商務部的通知。這不是叫大家去囤貨,更用不著去搶購,就是平時要有儲存的意識。常言道,有日還須思無日。就這么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