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戴助聽器后,在上學、放學的路上能聽見身后車輛的喇叭聲,可以及時避讓,安全多了。”11月2日,在省聾兒康復中心,聽力老師劉瑩給荊州市第一社會福利院打電話,得知該院13歲的小石(化名)佩戴助聽器后懂得防范風險,十分高興。
今年,省政府辦公廳秘書一處、省民政廳兒童福利處、省聾兒康復中心到各地民政兒童福利機構,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全面篩查、摸清兒童福利機構殘障兒童底數,對殘障兒童開展分類評估,提出康復建議,并捐贈助聽設備,解決他們的實際困難。目前,活動已在7個市州的兒童福利院開展,給50多名殘障兒童建立起健康檔案,給5名有需要的聽障兒童贈送助聽器,并為他們制作、郵寄了佩戴助聽器所需的耳膜,小石正是其中之一。
9月中旬,省民政廳兒童福利處、省聾兒康復中心一行人在荊州市第一社會福利院了解到小石的情況。當時,小石在荊門進行游泳訓練,備戰全運會。一行人到荊門市兒童福利院后,小石由保育員帶過來,接受劉瑩的聽力檢測、評估。劉瑩發現,小石戴上助聽器后,對聲音的反應更敏感。
通過保育員的介紹,劉瑩了解到,小石曾戴過助聽器,但沒有堅持康復訓練,助聽器壞了,就停戴了幾年,平時沒有言語,但可以書面交流。省聾兒康復中心贈送給小石一臺價值4萬元的助聽器,以及61粒電池,可供使用兩年,并建議小石堅持佩戴助聽器、形成習慣,通過助聽器聽周圍環境聲,鍛煉對危險聲音的正確反應。
“可惜小石已經錯過聽覺言語康復關鍵期。”劉瑩惋惜地說。相比起來,襄陽的小希(化名)幸運得多。省聾兒康復中心一行人到襄陽市兒童福利院開展活動時,發現聽障兒童已佩戴助聽器。在福利院工作人員建議,他們把曾到該院接受康復訓練的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小希納入幫扶范圍。
小希的父母是聾啞人,她從小由奶奶撫養長大,目前在讀初中。她曾佩戴兩個助聽器,但其中一個已經壞了,無法佩戴,另一個有些生銹。她的學習成績不錯,平時與人交流靠“聽看結合”。劉瑩給她做了聽力檢測、評估,驗配助聽器時,小希興奮地說:“戴上新的助聽器,聽得比以前清楚多了。”劉瑩說,這說明小希佩戴助聽器的效果很好,將對她的學習生活產生很大的幫助。省聾兒康復中心工作人員幫小希維修了她自己的助聽器,并贈送給她一臺新的助聽器及電池,囑咐她堅持佩戴,并注意保養這兩臺助聽器,防塵、防潮、防摔。
省聾兒康復中心副主任余杰介紹,該中心成立于1987年,主要針對全省0至6歲聽力語言障兒童,2至14歲弱智、弱能和腦功能癱瘓以及孤獨癥兒童開展語言訓練,提供教育康復、醫療康復等康復服務。赴各地民政兒童福利機構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時,他們編印了《智障、聽障兒童康復治療手冊》,對福利院工作人員開展聽障、智障康復知識培訓,希望能讓殘障兒童在更加有針對性的養護教育環境中學習生活。“我們將繼續開展這項活動,聚焦全省民政機構聽障、智障兒童康復需求,謀劃搭建常態化幫扶機制,推動后續康復治療落地見效。”余杰說。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李光正 通訊員 徐裕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