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嗣貴老首長的革命經歷非常豐富,參加過反‘圍剿’斗爭、百團大戰、中原突圍戰斗等許多著名的戰役戰斗,并參加了舉世聞名的長征。”10月29日,在湖北省軍區武漢第二離職干部休養所,離休干部丁干貞告訴記者,他和余嗣貴都曾在武漢軍區任職,“盡管老首長已經去世21年,他的革命精神值得我們永遠傳承。”
負傷掉隊后,5天追上大部隊
1984年,武漢軍區成立黨史資料征集辦公室,收集記錄老兵們的口述歷史。時任辦公室主任的丁干貞采訪了余嗣貴,老首長的一段故事讓他銘記至今。
1932年9月,余嗣貴在紅四軍十一師三十三團六連當戰士。在部隊急行軍到六安縣的麻埠(現屬金寨縣)時,與敵人展開了激烈戰斗。余嗣貴所在的主攻連始終沖在前面。他往前沖了好遠才發現自己鮮血流了滿腿,左膝蓋下方已被彈片炸傷。
負傷后,部隊立即派人將余嗣貴等傷員送往安徽金家寨紅軍醫院治療。本以為暫時安全,結果他上午剛被送醫院,中午國民黨就打過來了。
萬分緊急情況下,醫院領導立即組織傷員轉移,并宣布:可以追趕部隊,也可以回家,還可以自謀生路。余嗣貴和十幾個輕傷員一道往山上跑。余嗣貴的傷腿腫得老粗,鮮血順著褲腿往下流,每一步都像針扎一樣疼。一路上,傷員從幾十個變成七八個,到最后只剩余嗣貴等三個人。
“我們就是爬也要爬到部隊里,就是死也要死在戰友身邊!”丁干貞等人采寫的《從金寨到英山——追趕部隊的一段回憶》中,記載了余嗣貴的這句話。一路上忍著疼痛、躲避敵人,余嗣貴等三人終于在第五天上午趕到英山,追上了大部隊。
“紅軍時期,他擔任過連指導員、營教導員、團政治處主任,解放戰爭時期任河南省軍區副政委,1972年又調到武漢軍區后勤部任副政委。”丁干貞說,“從普通一兵到副政委,老首長的職務在變,但對黨的一顆紅心永遠不變。”
九死一生,從士兵成長為將軍
“父親沒有什么豪言壯語,他始終把自己當做普通一兵。”采訪中,余嗣貴的大兒子余太岳對記者說,父親出身窮苦,他生在一個雇農家庭,家中“上無片瓦,下無立錐之地”。早年,他靠在染布場打短工維持生計,受盡欺負。共產黨領導工農紅軍在鄂豫皖鬧革命,打土豪、分田地,才將他從苦難中解救出來。
余太岳出生時,父親正好南下到鄭州。3歲左右,余太岳才來到部隊和父親團聚。從小,他聽父親講過不少戰斗故事。
“有一次,和國民黨宋子文的緝私大隊作戰,對方武器裝備優良,父親所在部隊選擇戰略撤退。他們一邊往前跑,敵人一邊緊追不舍。那時候是冬天,他穿著皮大衣,跑起來衣襟飛起來。撤退成功后發現,兩邊衣襟被打了十幾個子彈窟窿!”對這個窟窿的故事,余太岳記憶猶新。
“要是中間打了一個窟窿,哪還有我們呀!”余太岳記得,當時,他和幾個妹妹都不由得感嘆,但父親卻是云淡風輕。
“兵家兒女早識刀槍,從小的夢想就是從軍報國。”在部隊大院長大,20歲當兵入伍,余太岳說,父親的戰斗故事、革命精神是我們的傳家寶,激勵家中的后輩不忘初心、接續奮斗。
(湖北日報見習記者 魏萌葉通訊員 徐晶 牛賀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