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記者 張揚
11月3日上午,新華社發(fā)布消息,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召開。中國航空工業(yè)集團有限公司顧誦芬院士和清華大學王大中院士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共評選出264個項目、10名科技專家和1個國際組織。其中,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人;國家自然科學獎46項:一等獎2項,二等獎44項;國家技術發(fā)明獎61項:一等獎3項,二等獎58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157項:特等獎2項,一等獎18項,二等獎137項;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8名外籍專家、1個國際組織。
“殲8之父”顧誦芬,我國航空界唯一的兩院院士
顧誦芬,提起這個名字,大家或許有些陌生,但是說起“殲8之父”則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了。
“殲8之父”顧誦芬
根據官方資料介紹,顧誦芬是江蘇蘇州人,1930年2月出生,1951年畢業(yè)于上海交通大學航空工程系。199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1994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他是我國著名飛機設計大師、飛機空氣動力設計奠基人、航空戰(zhàn)略科學家。現任中國航空工業(yè)集團有限公司科技委高級顧問、中國航空研究院名譽院長。
顧誦芬建立了新中國飛機空氣動力學設計體系,開創(chuàng)了我國自主研制殲擊機的先河,持續(xù)開展航空戰(zhàn)略研究,為我國航空科技事業(yè)作出了重大貢獻。
他直接組織、領導和參與了低、中、高三代飛機中的多種飛機氣動布局和全機的設計。為殲8系列飛機的誕生奠定了堅實基礎和作出了重大貢獻,被外界譽為“殲8之父”。
顧誦芬與飛機的緣分,開始于他的少年時代。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fā),當時的日本飛機轟炸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日本飛機的轟炸,讓顧誦芬的內心燃燒起航空救國夢。他回憶說:“日本飛機排得很整齊往西邊去,緊接著就是炸彈響。所以這個印象很深刻,沒有航空的話,你將來還得受人欺負。”
因為當初殲-8總設計師黃志千在執(zhí)行出國任務時因飛機失事遇難,顧誦芬臨危受命,和同事們接過了總設計師的重擔。在研發(fā)過程中,從來沒有接受過飛行訓練、已年過半百的顧誦芬決定,乘殲教-6飛機上天,直接跟在試驗飛機后面觀察試飛狀況。航空工業(yè)沈陽所型號總設計師趙霞說:“顧老爺子當時真的是拿命在那兒干這個事業(yè)。”
如今,已經91歲高齡的顧誦芬依然忙碌,他每天堅持到辦公室上班,他希望年輕一代航空人能為祖國的航空事業(yè)作出貢獻。他說:“很慚愧,沒有做很多事。我也希望年輕的同志,按照習主席的要求,奮發(fā)圖強,為我們國家的國防建設和航空工業(yè)建設作出更大的貢獻。”
駕馭核能——建造世界先進的核供熱堆
本次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王大中說過:“科研工作是一項崇高的事業(yè),值得一輩子去追求和奮斗,但是科研如登山,過程往往充滿著困難、挫折和風險,我個人體會,克服這種困難需要有悟性,勇氣和韌性。”
王大中
根據官方資料介紹,王大中,男,1935年2月出生,河北昌黎人,1958年畢業(yè)于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1993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1994年任清華大學校長。
王大中是國際核能領域的著名學者、戰(zhàn)略科學家,致力于發(fā)展具有固有安全特性的先進核能系統(tǒng)。他帶領產學研聯(lián)合團隊實現了我國高溫氣冷堆技術從跟跑、并跑到領跑的整體發(fā)展過程,為我國在先進核能領域逐步走向世界前沿奠定了重要技術基礎。
20世紀60年代,他參與領導了中國自建屏蔽實驗反應堆的設計、建造和運行。70年代中以來,他主持領導了高溫氣冷堆的研究發(fā)展工作,提出了一種模塊式高溫氣冷堆的新概念,獲德、美、日等國發(fā)明專利。80年代,他開創(chuàng)了中國核能供熱研究新領域,主持研究、設計、建造、運行成功世界上第一座5兆殼式核供熱堆,并領導了利用核供熱堆進行熱電聯(lián)供、空調制冷及海水淡化等研究。
他的科學求索之路與國家的核能事業(yè)緊密交織在一起,一干就是60年。幾十年專注核能發(fā)展,王大中院士以卓越的遠見和堅持不懈的奮斗,書寫著中國科學家的理想和情懷。
從500萬到800萬,最高科學技術獎的獎金上調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是中國五個國家科學技術獎中最高等級的獎項,授予在當代科學技術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學技術發(fā)展中有卓越建樹、在科學技術創(chuàng)新、科學技術成果轉化和高技術產業(yè)化中創(chuàng)造巨大經濟效益或者社會效益的科學技術工作者。
2000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設立。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每年評選一次,每次授予不超過兩名,由國家主席親自簽署、頒發(fā)榮譽證書、獎章和獎金。
設立之初,獲獎者的獎金額為每人500萬元,450萬元由獲獎者自主選題,用做科研經費,50萬元屬獲獎者個人所屬。
2019年1月8日,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獎金標準進行了調整。獎金額度由每人500萬元調整為每人800萬元,而且全部由獲獎者個人支配。
第一屆獎項得主有袁隆平,有兩屆出現空缺
2000年第一屆該獎項得主除了世界著名數學家吳文俊外,就是我們非常熟悉和敬仰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部分獲得者
截至2021年11月,共有35位杰出科學工作者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其中包括袁隆平在內的17人已經永遠離開了我們。
從獲獎者的專業(yè)來看,從物理、數學、化學,到醫(yī)學、氣象學、航天、核能等,該獎項覆蓋了各個領域。
另外,2004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第一次出現空缺,2015年第二次出現空缺。
湖北主持項目獲獎數量位列全國前五
據湖北省科技廳介紹,除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外,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湖北共有24個項目(通用)獲得獎勵,其中主持完成的項目9個,主持項目獲獎數量位列全國前五。
湖北主持項目共獲得一等獎2項,分別為:
由武漢大學李德仁院士團隊主持完成的“天空地遙感數據高精度智能處理關鍵技術及應用”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由華中科技大學劉勝教授團隊主持完成的“高密度高可靠電子封裝關鍵技術及成套工藝”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二等獎7項,分別為:
由華中科技大學金海教授團隊主持完成的“面向多租戶資源競爭的云計算基礎理論與核心方法”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由華中科技大學劉偉教授團隊主持完成的“耗散最小化多場協(xié)同對流傳熱強化理論和方法”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由武漢大學何光存教授團隊主持完成的“水稻抗褐飛虱基因的發(fā)掘與利用”獲國家技術發(fā)明獎二等獎;
由湖北省農業(yè)科學院游艾青研究員團隊主持完成的“長江中游優(yōu)質中秈稻新品種培育與應用”,
武漢大學劉泉聲教授團隊主持完成的“深部復合地層隧(巷)道TBM安全高效掘進控制關鍵技術”、
武漢理工大學胡曙光教授團隊主持完成的“深水大斷面盾構隧道結構/功能材料制備與工程應用成套技術”,
武漢大學閆利教授團隊主持完成的“厘米級型譜化移動測量裝備關鍵技術及規(guī)模化工程應用”
均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綜合自央視新聞客戶端、新華社客戶端、中國科學院官網、中國新聞網、湖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