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市作為歷史文化名城,荊楚文脈綿延相傳,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國家重點大學云集于此,在校大學生人數更是超百萬,位列全國前茅。以實干作風有效挖掘高校科研潛力,為高校科技創新及成果轉化做好服務,是助力武漢打造國家科技創新中心,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
以實干作風服務科技創新。首先應摸清本地高校基本情況。當前,在漢部屬院校縱向項目資金充足,但橫向項目因市場風險還存在阻礙;工科類高校對中試基地建設需求強烈;農業類院校公益性較強,成果惠民,轉化收入較低;中醫藥類院校因動物實驗很難通過,申請新藥過程漫長......通過了解高校情況,更好的對接做好服務。譬如,對接外地優質高校資源。積極聯系北大、清華等一流高校,加強校地合作,推動合作協議的簽訂。建立高校工作聯系網絡。與在漢高校科技成果轉化負責人建立朋友圈,直接問需于高校,并積極利用市科技局駐校聯絡員制度,推動科技成果在漢轉化。
以實干作風引導創新方向。科研是一個漫長曲折的過程,會遭遇無數次失敗挫折,即便成果面世,在當時可能也無法立即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帶來經濟效益。應高度重視基礎理論研究。當伽利略思考天體運動提出“日心說”的時候,當牛頓發明微積分來描述他所發現的力學規律的時候,當法拉第研究“電磁感應”現象的時候,沒有人包括研究者自己知道這將為人類文明帶來什么樣的貢獻。做基礎理論研究就是要設法揭示自然的奧秘,要有求知欲、好奇心,“板凳甘做十年冷”,方能“一朝成名天下知”。也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展開研發,確保研發成果為市場接受,是現實需要的產品。例如武漢華星光電生產的0.35毫米柔性折疊屏,可實現180度折疊,折疊后可單手持握,已通過20萬次動態折疊測試,相關產品已用于國內品牌手機,取得了良好的用戶體驗和市場經濟效益。
以實干作風提升轉化環境。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鼓勵高校、企業等通過武漢市科技成果轉化平臺溝通供需信息,推動平臺終端化、智能化、高效化。鼓勵和支持高校、企業等創新主體建立專業化技術轉移機構,并進一步規范專業經紀人隊伍。培養一批懂技術、懂市場、懂政策的職業經紀人,為科技成果轉化牽線搭橋,打通轉化信息不暢通的“斷頭路”,鋪平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通過武創院等平臺設立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打通“政產學研金服用”通道,營造“熱帶雨林”式最優創新生態,推動成果在漢轉化。重點聚焦“965”產業持續迭代發展,對重大科技成果在漢轉化并產生較大收益的,對其項目實施人無論市內外均列入獎勵范圍,并提高獎勵比例,吸引科技成果在漢轉化。
“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擊水三千里”。武漢現正緊緊咬住建設國家科技創新中心的目標,建設東湖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產業創新高地、創新人才集聚高地、科技成果轉化高地,強化武漢“一主引領”的龍頭作用,帶動武漢城市圈整體發展。
稿源:荊楚網
作者:張健平(湖北武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