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訊(記者汪彤、通訊員楊澤宇、岳曉鳳)黃曲霉毒素是迄今發現的污染農產品和食品毒性最大、致癌力最強的真菌毒素,花生等農產品極易受其污染。11月2日從中國農科院油料所獲悉,由該所李培武院士團隊創建的“花生黃曲霉毒素預警控制與綠色生產技術”通過省農業農村廳組織的示范應用效果現場測產和成果評價。
專家組一致認為,該技術從生產源頭有效防控了花生黃曲霉毒素產毒菌的危害,同時大幅增加了花生植株根瘤數量,具有顯著的控病害、促生長、增產量、保安全作用,對減施農藥、化肥,保護農田生態,推動花生產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花生是我國重要的油料作物與經濟作物,也是我國糧油類商品中為數不多、具有出口創匯優勢的農產品,常年種植面積七千萬畝,年產量1700萬噸以上,居我國油料作物之首。但花生在田間生長收獲和儲運過程中,極易受到黃曲霉毒素污染,嚴重威脅我國食品安全和糧食出口貿易。該技術體系集成了花生種子攜帶強產毒力黃曲霉菌快速鑒定、花生田間黃曲霉防控指數快速鑒定、黃曲霉菌防控與風險預警及專用微生物菌劑等關鍵技術產品,突破性地實現了對黃曲霉毒素產生前的早期風險快速識別與有效阻控。
相關成果已在河南、山東、湖北等15個花生主產省示范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