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的劉紅衛 通訊員 供圖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記者趙秀琳 通訊員馮鑫 段風華) 發表論文20余篇,獲全國和湖北省優秀工程(成果)獎、湖北省科技進步獎等12項,湖北省地質局中深層地熱聚斂成藏條件及勘查技術方向首席專家、十佳工程師……作為湖北省地質局武漢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大隊地熱中心的技術負責人,55歲的劉紅衛在自己鐘愛的地質行業,已經耕耘了34年。
“忘我”鉆研業務 練就過硬本領
劉紅衛的地質夢,緣于13歲那年。當時電影《李四光》在全國熱播,看完電影,劉紅衛默默在心里許了個愿:長大后做一個像李四光那樣的人。填報高考志愿時,他義無反顧選擇了地質專業。
1987年大學畢業后,他被分配到武漢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大隊工作。白天,他拎著地質錘,端著羅盤,拿著放大鏡,穿梭于各地的崇山峻嶺之間開展野外地質調查。晚上,他悶頭扎進宿舍,潛心鉆研地質科技前沿知識:對著一張地質圖,他常常進入“忘我”狀態,一看就是好幾個小時;捧著一本專業書,他連續熬夜,為的是把專業知識“吃透嚼爛”;為了查清每處有價值的地質點,他鉚在一個點上反反復復鉆研十幾次。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憑著這股拼命三郎一般的“狠勁兒”,他練就了過硬的業務技能,還通過“傳幫帶”,把“看家本領”傳授給年輕技術員。劉紅衛帶領的團隊,相繼獲得專利、軟件著作權、QC成果、優秀論文等15項,成為當之無愧的技術“領頭雁”。
擅長排險解難 連續啃下“硬骨頭”
工作中的劉紅衛,是處理急難險重問題的高手,曾多次成功攻克國家和省市級重點項目中的地質難題。
2008年4月,武漢地鐵2號線漢口范湖站在進行深地盾構作業時,突然遭遇高濃度瓦斯氣體襲擊,多名一線作業工人窒息暈倒送醫搶救,項目建設不得不暫停。劉紅衛牽頭成立項目小組,調查氣體來源。通過科學調查取樣,快速查明了有害氣體的成分、成因及分布規律。接下來,他廣泛查找資料、請教專家,提出了通風、抽排、注漿、監測等綜合處理方案,并編寫了科學詳實的地下有害氣體勘察作業指南。為了縮短項目工期,節省工程費用,他親自跑市場、購設備,研制了深部氣體采集裝置,成功“啃”下了這塊“硬骨頭”,保障了項目的施工進度。
2019年,江漢油田供熱移交改造工程項目啟動,項目涉及7個燃煤燃氣集中供暖站,改造面積238萬平米,覆蓋居民25300多戶。由于工區地質條件復雜、地下管網密布,項目方案遲遲落不了地。劉紅衛帶領項目團隊,挑起了項目評估、總體方案設計、示范施工和技術指導的重擔。作為項目負責人,他和普通工人一樣,在工地的板房里一住就是三個多月,每天起早貪黑,像螺絲釘一樣牢牢地鉚在施工一線,圓滿完成設計和施工任務,項目最終按期供暖。
工作中的劉紅衛 通訊員 供圖
最開心的時候:鉆出優質地熱井
劉紅衛的主攻方向是淺層地熱能的調查和研究。自2003年以來,他的足跡踏遍武漢及全省其他12個地市州,勘探查明的淺層地熱能可利用資源量相當于4225萬噸標準煤,可供10億平米以上建筑物制冷供暖。他撰寫的研究報告獲中國地質調查局優秀成果、湖北省地質科技成果一等獎。2010年,他協助武漢市成功申報國家可再生能源利用示范城市,獲得國家專項補貼8000萬元。
中深層地熱資源的勘探研究,是他的另一個工作重點。過去5年間,他帶領團隊走遍了武漢各區,查閱研讀相關專著、論文、報告200多部,調查地質點300多處。
2021年3月,劉紅衛及其技術團隊成功在武漢市蔡甸區索河街重點靶區鉆鑿出一口優質溫泉地熱井,井口出水溫度大于50.2℃,日出水量超2000立方米。這是武漢市目前日出水量最大、出水溫度最高的地熱井。那一刻,劉紅衛說,“這是我最開心的時候”。
系列報道:
湖北省地質局“新時代最美地質人”出爐
[湖北省地質局“新時代最美地質人”]李姜麗:扎根大山保護“龍化石”
[湖北省地質局“新時代最美地質人”] 許匯源:一線錘煉出的難題攻關能手
[湖北省地質局“新時代最美地質人”] 魏鵬飛:處置300多起災害 哪里有危險就去哪
[湖北省地質局“新時代最美地質人”] 楊莉:一線勇挑重擔 助力多地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