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記者田城 通訊員沈二民)11月3日,人民大會堂華燈閃耀,人才齊聚,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陣陣掌聲中,上海市農業生物基因中心羅利軍代表團隊走上獎臺,獲頒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羅利軍在人民大會堂手捧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證書。 通訊員 供圖
羅利軍,1961年7月出生于湖北崇陽縣沙坪鎮堰市村,目前系上海市農業生物基因中心首席科學家,博導,作物遺傳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人選,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他從事作物遺傳資源的收集保護、研究評價與創新利用研究,在節水抗旱稻的理論與育種研究上做出了重要貢獻。
作為水稻研究領域的專家,羅利軍認為稻種資源是水稻科技創新和育種的物質基礎。羅利軍很早關注國際種源保護的發展趨勢,敏銳認識到保護我國種源安全的緊迫性。
早在1986年他就開始了農業種質資源的保護創新與評價利用研究。
2001年,上海市農業科學院引進羅利軍團隊。2002年,上海市農業生物基因中心正式成立。
20年間,羅利軍帶領團隊在全球范圍內收集保存種質資源,構建了水稻育種與基礎研究的遺傳資源平臺, 基本解決了我國水稻育種和基礎理論研究中遺傳資源缺乏問題,建立了國內領先、國際先進的“一庫三系統”的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體系,實現了種質資源庫全程信息化可追溯管理,安全保存了93科360種23萬余份動植物、微生物種質資源,建成了全球最大的水稻功能基因資源庫和全國最大的生菜種質資源庫。
羅利軍在稻田采集水稻樣品。 通訊員 供圖
這使得我國水稻遺傳資源保存量增加130%以上,成為全球保存量最多的國家。
除了保存資源之外,羅利軍團隊依托豐富的水稻種質資源,提供給科研單位和企業共享利用,提供的資源使團隊成員育成了71個水稻新品種,其中綏粳18更是成為我國近三年種植面積最大的水稻品種,豐富了我國水稻品種多樣性,并為中低產田等農田提供了新選擇。
著眼于國家糧食安全、種業振興、綠色生態的國情需求,羅利軍團隊的項目《水稻遺傳資源的創制保護和研究利用》脫穎而出,成為本次科技獎勵大會上農業領域的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