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石膏是磷化工生產過程中產生的伴生物,每生產1噸磷肥,就會副產5噸磷石膏。磷石膏資源綜合利用技術是一道世界級難題,大量磷石膏的堆積不僅占用土地資源,還存在安全和環保隱患。
堅持“四個面向”、瞄準“未來賽道”。11月3日,記者從省科技廳獲悉,作為省委省政府實施“科技強省”戰略的重大舉措,支撐宜昌建設區域科技創新中心的高能級重大創新平臺——三峽實驗室已實質運行。實驗室首席科學家池汝安教授透露,將加大聯合科研攻關力度,力爭兩年內將湖北磷石膏綜合利用率大幅提高,最終實現零排放。
科研助陣“變廢為寶”
走進位于宜昌的湖北磷隆新材料公司生產車間,機器轟鳴。國內首條磷石膏輕集料生產線上,原料磷石膏通過改性、攪拌、造粒等工序后,變成了磷石膏輕集料。輕集料可替代普通碎石,應用于混凝土或混凝土制品中。
在創新中實現綠色崛起,近年來,宜昌市不斷推進重點試驗項目,讓磷石膏“變廢為寶”。目前,宜昌磷石膏綜合利用率已達到41.1%。其中,磷石膏建材產品已走出宜昌,在武漢、上海、杭州、廣州等地實現了規模化應用。
作為長江流域最大的磷礦基地,宜昌如何進一步攻克核心技術,徹底解決這道世界級難題?宜昌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三峽實驗室定位綠色化工,立足“宜荊荊恩”優勢磷化產業基礎,設置了磷石膏綜合利用、微電子關鍵化學品、磷基高端化學品、硅系基礎化學品和化工高效裝備與智能控制五大研究領域、37類研究課題,實行首席科學家負責制,將建成集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和產業化關鍵核心技術研究于一體的創新高地。
三峽實驗室由宜昌市人民政府建設,興發集團牽頭,聯合中科院過程所、武漢工程大學、三峽大學、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大學、四川大學、武漢理工大學和宜化集團等11家單位共建,已整合省部級以上研發平臺42個,其中國家級平臺14個。學術委員會由19名權威專家學者組成的,其中院士7名。
三峽實驗室在創新基金中專門設立磷石膏綜合利用重大專項,開展相關研究,并將于近期籌建宜昌市磷石膏產業研究院。池汝安表示:“相信經過兩年的努力,磷石膏的消納比例能夠大幅提高。三到四年以后達到零排放,也就是說所有的磷石膏都要用掉。”
讓成果落地荊楚大地
堅決貫徹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把磷石膏綜合利用作為建設區域科創中心的重要技術課題,宜昌努力蹚出一條磷石膏綜合治理的新路。
9月9日,省科技廳組織專家在宜昌召開《湖北三峽實驗室建設運行方案》論證會,專家組高度肯定了湖北三峽實驗室建設工作,一致同意湖北三峽實驗室建設運行方案通過論證,建議盡快啟動。9月29日,實驗室明確了在創新基金中設立重大專項支持磷石膏綜合利用項目。截止目前,實驗室圍繞五大研究方向與相關單位先期啟動了33項項目合作,總經費5256萬元。
宜昌市科技局黨組書記、局長危愛民介紹,三峽實驗室采取“政府主導、省市區聯動、社會參與”的方式,多渠道加大投入,引導參建單位和社會共同支持實驗室的建設和發展,主要投入方式為政府定補和企業投入相結合,以企業投入為主。這一創新模式更有利于提高科研的實效性。目前,興發集團投資5.2億元新建研發中心,完成了實驗室軟硬件設施建設,第一批先進科研儀器設備已安裝調試到位。106名實驗室專職人員已入駐工作。
與中科院過程工程研究所聯合開展磷石膏熱裂解制活性氧化鈣和硫磺技術研究,聯合武漢理工大學開展磷石膏水泥工業協同處置攻關,規劃建設30萬噸/年中低品位磷礦熱化處理的工業化試驗裝置……扎根基礎研究、強調成果應用,三峽實驗室蹄疾步穩。
“順應產業發展方向和企業需要,開展關鍵核心技術研究,為這些研究成果在企業盡快應用打下了堅實基礎。”池汝安堅定地說,我們的研究成果不僅覆蓋宜昌,還可以輻射全省、面向全國,一定能夠通過關鍵核心技術的突破,賦能產業高質量發展。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文俊 通訊員 楊曉偉 鄭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