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記者 盧成漢
通訊員 嚴娟娟
為重癥學生奔走,籌集32萬元醫療費,少年得以重獲新生;年邁店主2萬多元現金被埋在龍卷風廢墟中,他刨了2個多小時,硬是將錢找到;視社區居民如親人,不計得失暖人心;面對違規違法者,他剛柔相濟,營造了和諧的執法環境。
從村官到城管執法隊員,39歲的蔡甸區城管執法大隊執法隊員許少林身份變了,但他為民排憂解難的“憨”作為,一直沒有變過。
籌集32萬元醫療費助少年重獲新生
今年39歲的許少林,畢業于華中農業大學。畢業后,他回到家鄉蔡甸區侏儒山街百寶村,接手父親的工廠。
由于地處偏僻,當時的村里,經濟相對落后。2011年,鄉親們用選票將有經濟頭腦的他推上了百寶村村主任的位置上。
“怎樣當好村主任,我心里沒底。”許少林回憶說,當年年底的一件事,讓他明白了該怎么做。
2011年底,村里14歲的少年小許查出患上白血病,需要幾十萬元的醫療費,而家里拿不出這筆錢。許少林得知后,來到許家,看到家徒四壁,心里一陣發酸。
“我們不會放棄孩子的,我來想辦法籌醫療費。”他當即對許家父母作出了承諾。離開許家后,自掏腰包5000元,并發動鄉親捐款。他四處奔走,求助媒體,向侏儒山街道辦事處進行求援。
10多天時間,籌集了善款32萬元,小許順利地做了手術。
如今,小許身體已康復,他在武漢經開區打工。提起此事,小許仍感動不已:是許城管(指許少林)給了他第二次生命。
“村主任不是官,但要為困難群眾做點實事。”許少林說,他找到了自己的定位。此后他當上了村支書兼村主任,他將200畝土地流轉給有能力的人,一年增收9萬多元,這筆錢,他幫鄉親們繳納了一部分新農合資金,讓村民大病可以得到醫治。
村民購物或辦證,要到5公里外的集鎮,十分不便。他有求必應,駕駛自己的私家車,主動幫鄉親們辦低保、上戶口。
他加大農田基本建設,改造低洼田建魚池,改善村容村貌,鄉親們的生活如芝麻開花節節高。
執法剛柔相濟贏得稱贊
2017年元月,許少林通過定向招錄考入蔡甸區城市管理執法大隊。從村支書到城管執法人員,工作崗位變了,但他的定位依然沒變。
“城管執法,既要有力度,又要有溫度。”11月2日,許少林告訴極目新聞記者,城市管理離不開社會各界的參與,只有引導大家共建共治,達到共享美好的城市環境。
2018年8月的一天,蔡甸區張灣街白馬村一戶村民將兩層樓房加蓋一層,當時已建到1.5米高度,執法隊員在下達整改、限期拆除等法律文書后,村民仍不愿自拆。城管部門依法決定強拆。
許少林與執法隊員趕到現場后,當事村民持鐵鍬守在樓梯口,與執法人員對峙一個多小時。他上前勸導村民,違建露頭必拆,抗拒解決不了問題,你可以保留1米作為二樓樓頂擋墻,只拆除0.5米,讓我一個人來拆,我會小心輕拿輕放,不損壞一磚一瓦。
村民見說得在理,同意由許少林來幫拆。最終,違建如期拆除。
2019年國慶“小長假”期間,許少林在燃氣儲備站安全檢查時,有人檢舉有人使用超期鋼瓶。許少林了解發現,該男子李某正在為一戶人家辦理婚宴,當場賓客滿至,喜氣洋洋。
“如果貿然去查證、收繳鋼瓶,必定驚擾賓客、破壞喜慶氣氛。”許少林決定先到場確認情況屬實后,再將李某喊到一旁,告知超期鋼瓶存在的安全隱患,隨后及時將超期鋼瓶送至燃氣儲備站置換,最終沒有因此影響賓客用餐。
“城管執法有溫度。”小許說,我們十分感激,給他們點個贊。
龍卷風廢墟中幫年邁店主刨出2萬元現金
“是他們在龍卷風的廢墟中,扒了2個多小時,硬是幫我父母找到了埋在里面的2萬多元現金。”11月3日,蔡甸的潘嬌女士說,雖然事情過去了一年多,但仍記憶猶新,心存感激。
2021年5月14日晚,位于蔡甸區千子山循環經濟產業園內,一排鋼制工棚遭龍卷風襲擊倒塌,工棚中有一間是小賣部,由老潘老倆口經營。得知這里可能有2人被掩埋,蔡甸城管執法督察大隊50多名隊員與消防人員趕到現場搜救。
經過5個多小時的緊張搜救,沒有發現人員被掩埋,搜救行動暫停,城管隊員轉為清理被埋物資,消防人員撤離。
15日凌晨3時30分左右,老潘的孩子潘凱潘嬌沖進廢墟,焦急地翻開地上的雜物,似乎在尋找東西。
“你們在找什么,需要幫忙嗎?”此時的許少林已十分疲憊,但他仍熱心地上前尋問。
“我們在找錢。”潘凱說,他父母在這里經營一個小賣部,龍卷風中受了傷,送到了醫院救治。老人擔心積攢的2萬多元現金丟了,便打電話讓兒子與女兒前來尋找,“錢裝在藍色與黑色的兩個提包內。”
潘嬌告訴許少林,父母賣水、賣啤酒,利潤都是很低的,每一樣都只賺幾毛錢,這筆錢是他們半年多才賺來的,我們一定要找到這筆辛苦錢。
許少林與3名城管隊員主動上前幫忙尋找,現場翻出的飲料、香煙,他們一一碼好,“能盡量挽回一點損失是一點。”
由于無法確定裝提包的位置,城管隊員只能“盲找”,在廢墟中連翻了3遍,依法沒有見到黑色與藍色的提包。
“會不會壓在鋼結構屋頂下面?”許小林喊來氧割師傅,對鋼梁進行切割,一點點尋找。隊員們爬上爬下,不時踩空摔跤,雖然帶著手套,他們的雙手也被鐵皮劃出了多道傷口。
功夫不負有心人,2個多小時后,終于在一段鋼梁下面,發現了兩個提包。
“包內有我爸的身份證,這是我爸媽的錢,謝謝你們。”潘嬌不住地表示感謝。而這時,天已蒙蒙亮。
視下沉社區的居民為親人
對待群眾,許少林保持著一種質樸的情感:有難必幫。他說,“能為居民做點事,心里感到很開心,也很快樂!”
去年元月,疫情來襲,許少林下沉到蔡甸區恒大綠洲小區,測體溫,做登記,送愛心物資,忙個不停。許少林發現71歲的獨居老人朱婆婆缺菜缺米,他主動買來送上門。得知老人喜歡吃魚,他趕到鄉下,自已掏錢買回活魚送給老人。
武漢解封后,他不時上門,與老人拉家常,排解老人的寂寞。
朱婆婆感動不已,今年5月,她做了一面寫有“真情真義為人民”的錦旗,送到城管局以示謝意。直到這時,同事們才知道此事。
封城期間,恒大綠洲小區一產婦還在坐月子,其丈夫請許小林幫忙買些喜頭魚和奶粉,許小林二話不說,掏錢買回。一對年過七旬的聾啞夫婦,降壓藥與治咽炎的藥眼看要斷藥了,許小林及時幫他們買回了藥品。當得知兩位老人想吃水餃時,他跑了六七公里買回餃子飽了老人的口福。
解封以后到如今,許少林時常上門看望老人,今年九九重陽節,他還買了水果點心,上門噓寒問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