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冶市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本土農特產品展示區。通訊員 供圖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記者左乙辰 通訊員胡晨琪)美麗的尹家湖畔,初冬的夜晚讓人感覺寒意濃濃。
矗立湖邊的大冶市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大樓燈火通明、農產品電商公司的直播間內卻是熱火朝天。
大批的年輕人在這棟大樓里,用火熱的青春編織電商夢。
不管是賣農產品、還是賣工藝品,大家的夢都有著同樣的底色,那就是把大冶各行各業生產出來的產品通過一根根網線,賣往全國、全世界。這種顏色就是黨旗的顏色,紅紅火火走在小康路上的顏色。
本土農產品鋪就農村電商生存之路
10月27日,在遠離城市喧囂的大冶市還地橋鎮板橋村胡龍巖下門灣,一座普通的居民房中,殘疾人胡建笛正將從自家網店下單的農產品訂單打包。他熱情洋溢地告訴記者,雖然自己肢體殘疾,但自力更生的志氣從未泄掉。
“我在20多歲的時候就輾轉福建、浙江等地打工,因自身肢體殘疾,總是找不到很好的工作,且收入很低。”今年已35歲的胡建笛說,2016年有了小孩的他返鄉創業,在經歷養鴿子等數次失敗之后,生活一度陷入無以為繼之境。
怎么辦?生活之路肯定還要走下去,對于無依無靠的自己怎樣才能撐起家人的一片天?望著門口的那一片片綠意盎然的荷塘,胡建笛眼前一亮。綠色代表著希望,家鄉這邊的傳統就是種蓮子,自己何不把將村里的土特產包裝好,放到網上去賣?
不等不靠的胡建笛說干就干,迅速注冊了網店,嘗試著先從村里人手中賒購蓮子,包裝上店出售。希望是美好的,但現實也很殘酷。由于文化水平低,電商專業知識匱乏,網店產品始終走不出量,淡季的時候甚至整月整月開不了單。
堅持,還是放棄?百感交集的胡建笛,終于在大冶市商務局電子股工作人員的到訪中看到了希望。
在胡建笛思考生存還是毀滅的時候,大冶市商務局在一次扶持農村電商發展下鄉走訪中,找到了他。在該局幫助下,他經常參加各類電商培訓活動學習專業知識,網店也不斷上新各種家鄉本土農特產品。看著逐漸增多的單量,他那緊縮的眉頭也逐漸舒展開來。
都說“選擇大于努力”,對于這句話是否正確,胡建笛應該最有發言權。他說:路是走對了,不用在外奔波,也能解決生存問題,更多的是自己要更加努力,將網店經營得更好,賣出更多的家鄉農產品,賺更多的錢。
返鄉電商人賣出本土產品的爆款夢
窗幾明凈,充滿現代化信息的大冶市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十多家外地返鄉和本土直播帶貨公司業已入駐,在一樓大廳展廳,大冶本土各種農產品、竹制品、磚雕、青銅雕塑等陳列其中。
大冶本土各種農產品陳列。通訊員 供圖
石曉亮,今年35歲,“樸見”商務禮品品牌創始人,已從事電商行業10余年,屬于浙江義烏最早從事電商的那批人之一。在義烏從事服裝電商的他在大冶市商務局的熱情邀約下,于今年8月份攜帶新創品牌入駐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
“大冶市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不僅為我們減免房租、水電,還長期舉辦各類培訓活動,讓我們返鄉創業的電商人在電商知識儲備上始終不落人后。”石曉亮說,入駐中心后能夠和大冶本土相關從業人員互相交流,也得知家鄉也有許多從事商務禮品生產的企業,如:竹制工藝品、青銅雕塑、刺繡等等。通過大冶市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的牽頭,石曉亮與了多家本土工藝品生產企業取得聯系,經過大家的溝通交流,打造本土爆款產品的想法,也納入合作雙方的工作計劃。
從阿里巴巴電商軟件收到大冶市商務局工作人員的邀請,讓黑白畫印的小老板蘭小風很是詫異,對方請他入駐大冶市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并告知入駐中心有許多優惠政策及同業交流學習機會。
“我是從事高端T恤、沖鋒衣等服裝產品生產銷售的,經營模式是網上收單—設計—生產,目前服裝工廠在金湖。做了這么多年自由自在的小老板,突然接到政府部門的邀請,還有這么多的優惠條件,有點不敢相信。”蘭小風興奮的告訴記者。
“終于有了互相學習的機會,跟電商相關行業的合作交流也更加便利。”談及入駐后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后的收獲,蘭小風稱,以前自己在大冶很難找到業內人士交流學習,這次在政府的幫助下,融入這個電商行業大圈子,相信自己的事業在政策的扶持下,在不遠的將來可以邁上新的臺階。
政策加持讓電商助農賦能鄉村振興
10月28日,大冶市商務局聯合北京一畝田農業產業互聯網服務平臺,主辦“燈塔計劃”致富帶頭人培訓;10月29日,大冶市第一屆“電商沙龍”等活動在該市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召開,各類推動縣域特色農產品上行和品牌建設的新農人電商培訓活動,密集開展已是常態化。
“大冶市物流倉儲分撥配送中心成立之前,每天分揀裝備快遞件需要2個多小時,現在差不多可節省一半時間。”在大冶湖高新區金鹿工業園,來自殷祖鎮快遞小哥羅子恒高興地告訴記者,對于快遞從業者,時間就是金錢,現在自己每天可多投送近100個快遞,增收顯著。
經大冶市商務局整合“四通一達”興建的大冶市物流倉儲分撥配送中心。通訊員 供圖
據了解,大冶市已完成1+4+8電商體系(打造1個市級電子商務產業集聚區、打造4個鎮級電商特色產業園、建設8個電商特色小鎮)基礎,逐步完善農村電商平臺, 有效擴大了農產品的銷售渠道,培育了大批本土電商人才,營造出“留得住、帶致富”的人才生態環境。
前些年,大批農村能人寧愿“背井離鄉”到城市謀生,原因在于農村發展環境不優,創收渠道不廣。當前,從事農村電商門檻較低、收入水平較高,正是吸引大批人才返鄉創業的最佳時期。
“我們要緊抓創建國家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區之機,把農村電商當成產業打造,做好農產品上市的銷售渠道拓展和對接工作,進一步優化電商公共服務,拓展村民就業渠道,幫助他們增收致富。”大冶市商務局副局長鄔麗華說,隨著全國農村電商規模的擴大,已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推力,隨著國家一系列政策的落實,農村電商賦能鄉村振興態勢越加凸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