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記者 左乙辰)產業是發展的根基,只有產業興旺,農民收入才能穩定增長。11月5日,記者獲悉,隨著殷祖白茶、劉仁八龍鳳山莊、金牛藍莓園、靈鄉鐵皮石斛等高效農業產業種植基地的良好發展,為村民提供務工增收的機會越來越多。
小桑蠶結出“致富繭”
“按照一年養5批蠶來算,每單元年利潤可以達到1.5萬元,投入6萬元,年回報率在25%以上,兩三年就可以回本了。”茗山鄉京南村委委員余小勇算起養蠶賬,看著村民將一團團雪白的蠶繭換成實實在在的鈔票,他的心里感到無比欣慰。
據了解,為發展村集體經濟,幫助村民增收,茗山鄉成立調研專班,經過半年時間的深度考察和調研,動員各村流轉土地220畝種植桑苗,并高薪聘請浙江資深養蠶技術員,實施“試點+推廣”“推廣+深加工”的產業鏈,大力發展蠶絲被、蠶絲品等深加工產品,打造種桑養蠶本土品牌。
“我愛人是京南村人,現在在京南村上班。我下崗后回鄉發展養殖業,并參與了村里的養蠶工作。”京南村養蠶技術員姜小萍說。據悉,茗山鄉現有20多個像她這樣的技術員,養蠶技術員一天的工資在80元左右,養一批蠶從孵化到結繭最快只要21天,前面6天是集體育苗階段,后面再由村技術員集體養殖,負責采桑葉、喂蠶、收繭。
一名技術員養一批蠶實際工作時間按15天算,收入1200元,一年養5—6批蠶,年收入可達6000—7000元,這只是他們兼職的收入,平時還可以在家照顧老人、小孩,也可以干其他農活。
小小桑蠶結出“致富繭”,業旺民富,農民就業和增收有了保障,幸福感滿滿。
千畝油茶樹結出“金果果”
村民們手捧油茶“金果果”。衛學平 供圖
眼下,正是油茶飄香時節,大箕鋪鎮袁家咀村1000多畝油茶樹進入采摘期。“茶樹上茶花、茶果同時出現,是油茶樹特有的現象。”袁家咀村支書姜鵬云介紹,從霜降時節開始,這漫山油茶林郁郁蔥蔥,白色的茶花和紅紅的茶果相映成趣,形成一道獨特景觀,吸引了許多市民慕名前來觀光游玩。
據了解,袁家咀村山場面積較多,山中云霧繚繞,雨量充沛,土壤肥沃,具有得天獨厚的優質油茶生長環境。從2015年開始,該村一直在擴大油茶種植面積,建成了如今這個千畝油茶基地,增強了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后勁。
“2018年油茶開始試果,今年油茶果進入豐產期。”油茶基地負責人曹庭雨指著油茶園一個個綴滿枝頭的油茶果告訴記者,油茶的采摘期很長,可采摘三十年,產量還會逐年增多。今年預計鮮果產量可達50噸左右,進行深加工后,總產值近20萬元。
“這些年,村里采用‘村集體+農戶’的模式種植油茶。如今,已經發展成為千畝油茶產業,不僅綠化了荒山,美化了環境,更為當地村民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油茶基地的建設和后期管理解決了大量群眾就業問題。”姜鵬云說,下一步,村里計劃繼續擴大油茶種植面積,對油茶基地進行規模化管理,利用油茶適宜觀賞的特點,發展鄉村生態觀光旅游,帶動村民增收致富。
萬畝荷塘成村民“金飯碗”
保安鎮荷花節期間荷田公園盛景。衛學平 供圖
大冶市保安鎮農科村,是上世紀70年代的移民村。20多年來,全國人大代表、農科村黨總支書記王能干帶領村民一心一意脫貧致富,把一個兩港三汊的灘涂地、四省八縣的移民村,建成了花香四溢的生態村和遠近聞名的小康村。
“農科村依靠全村人的勤勞、智慧,經過40多年的發展,全村428戶2020人只有12戶13人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并且都于2016年脫貧。”王能干介紹,農科村原來種水稻等糧食作物,市場飽和,價格起不來,每畝地的收益一般只有一千多元。經過實地調研,勘測試驗,王能干決定在土肥水豐的土地上改種蓮子。
“剛開始的那幾年,收益并不高。到了2000年,市場需求旺盛,蓮子價格上漲,村民們的收入就上去了。如今,蓮子已經成為家家戶戶的必種品種,成為農科村的品牌。”王能干介紹,現在僅靠種植蓮子每畝地一年的收益就有3000多元,同時,衍生而來的藕帶、鮮蓮蓬、小龍蝦等種養殖還能獲得每畝2000多元的收入,萬畝荷塘已成為村民的金飯碗。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產業振興是基礎。產業是發展的根基,只有產業興旺,農民收入才能穩定增長。”大冶市鄉村振興局局長吳映波說,我們將結合本地資源稟賦,繼續做大做強各鄉鎮業已形成的如:茶葉、油茶、桑蠶養殖等農產品產業項目,爭取做到村村有主導產業支撐,戶戶村民可在家門口就業增收,推動鄉村產業振興,構建鄉村產業體系,實現產業興旺,走上鄉村共同富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