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訊(記者嚴芳婷)11月5日,武漢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召開武漢市創新地圖新聞發布會,介紹了創新地圖的主要內容和功能。
創新地圖瞄準武漢市建設“國家科技創新中心”和“湖北東湖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目標,整合全市科技創新要素信息,全景式呈現科技創新資源地圖、科技創新規劃地圖、創產融合引導地圖、科技創新服務集成地圖四大板塊。
共繪制地圖24張(包括熱力圖5張、規劃圖2張、引導圖1張、分布圖16張),制作表格清單25張,涵蓋全市178個高水平創新人才與單位、1410個創新平臺、6259家重點創新企業、867個創新服務機構,合計4大類25小類共8714個創新要素信息。
全方位展現全市創新資源現狀。全市創新資源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世界一流大學、一流學科和科研院所等高水平創新人才與單位;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湖北實驗室、國家級和省級市級科技創新平臺等創新平臺;高新技術企業;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科技金融服務機構、技術合同登記站、技術轉移示范機構、科技特派員工作站、科技金融工作站、專利服務機構等創新服務機構。創新地圖提供創新資源的詳細空間位置、所屬區、技術領域、產業方向、組建單位等信息,實現各區創新資源分布和綜合創新實力橫向對比的可視化呈現,為用戶提供各類創新資源的多維度評估、多指標統計。
此外,創新地圖從區域協同創新格局、“一核一城一圈”全域科技創新格局、創新載體規劃布局層面描繪武漢市科技創新發展藍圖,展示了武漢全市規劃布局的63個創新街區、園區、樓宇,其中創新街區11個,創新園區33個,創新樓宇19個。
同時,創新地圖緊扣“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要求,以市產業地圖為基礎,針對與創新發展最為緊密的六大支柱產業(“光芯屏端網”新一代信息技術、汽車制造和服務、大健康和生物技術、高端裝備和先進基礎材料、智能建造、綠色環保)、六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網絡安全、航空航天、空天信息、人工智能、數字創意、氫能)和五大未來產業(電磁能、量子科技、超級計算、腦科學和類腦科學、深地深海深空)進行精細化對接。創產融合板塊涵蓋17個產業門類對應的697個創新資源,并對各類創新要素的組建單位、建設地點和技術領域進行詳細介紹,推動創新資源與產業布局從創新資源匹配和技術方向指引兩個維度進行無縫銜接。
創新地圖以為創新主體提供便利化在線創新服務為目標,著重整合武漢市現有的“武漢市科學儀器設備開放共享平臺”“武漢科技成果轉化平臺”“武漢市技術合同認定服務平臺”“武漢市企業融資對接服務平臺”等資源,提供相關服務辦理鏈接、生活服務配套查詢和創新資源評估比較三大功能,在營造更優科技創新環境、吸納科技創新人才方面起到重要支撐作用。
武漢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創新地圖展示平臺已通過“武漢云”上線發布,市民可以通過互聯網進行全景式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