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俊強在觀測灰巖溶蝕發育情況 通訊員 供圖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記者趙秀琳 通訊員馮鑫 段風華) 日前,在湖北省地質環境總站水資源調查監測中心,中心副主任牛俊強一說起自己的“水之緣”,就關不住話匣子。今年40歲的牛俊強是水工環地質高級工程師,作為湖北省地質局生態環境地質調查評價與生態修復科技創新團隊的首席專家,多年來他的工作一直與水有關。
體驗過缺水 盡全力護水
牛俊強來自北方一個缺水的村莊。他至今記得,在自己小時候,鄉親們一年到頭盼下雨,一下雨就要動用家里所有的水缸瓦盆來存雨水。牛俊強上高中時,村里來了一支地質隊,為村民們打出了第一口水井,解決了村里的吃水難。從那時起,牛俊強對地質工作產生了向往。高考時,他毫不猶豫報考了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
大學畢業后,牛俊強接受的第一項工作就是監測武漢市的地下水,100多個監測點星羅棋布,且主要分布在市郊。嚴重暈車的他在鄉間小路上顛簸,幾乎連測鐘都拿不穩,他扛了下來。
參加東流港礦泉水勘查工作時,正值冬天,野外僅有一個工棚擋寒。抽水試驗時必須守夜,牛俊強每半小時起來一次測水位, 18℃的地下水成了冬夜里的唯一暖意。
開展通城縣地質災害調查時,牛俊強成為項目負責人。離開了熟悉的地下水,第一次踏入陌生的地質災害領域,他一頭埋進書海,不分晝夜地看書、查資料,單位里逮誰問誰,隨時取經。為獲取寶貴的第一手資料,他反復跑災害點,過了飯點、誤了休息是常態,最終克服困難,項目圓滿收官。
此后,他擔綱的項目越來越多,背著地質“隨身寶”,野外上山下河、室內挑燈夜戰,常常一個項目接一個項目連軸轉,更多的時候同時承擔幾個項目。
水文地質現象野外觀測 通訊員 供圖
潛心鉆研 滴水穿石
他積極推動科技創新,2018年起,他負責湖北省地下水資源評價與開發保護研究中心、地下水環境創新工作室兩個科技創新團隊的工作,和團隊成員一起研讀政策精神,不斷攻堅克難,發表了多項成果。
牛俊強的團隊首次進行了省內五級地下水系統劃分,創造性地提出武漢地區深部6個區8種地熱成礦模式。在《武漢城市圈巖溶熱儲分布規律研究》中,他們將地下水流系統理論應用于深部地熱系統研究,摸清了武漢城市圈的巖溶熱儲分布,建立了省內首個大型巖溶熱儲系統,為全域巖溶熱儲開發提供了技術支撐。
為了讓地質成果“活起來”,他帶領團隊梳理了總站連續30年來積累的湖北省地下水監測數據和大量基礎資料,組織編制《湖北省地下水資源與環境圖集》并提交給政府有關部門。
近年來,牛俊強和他的團隊先后完成各類成果報告40余項,發表各類論文10余篇,獲湖北省地質局科學技術獎2項。2020年10月,牛俊強獲中國地質學會第四屆野外青年地質貢獻獎--金羅盤獎。
灌溉井調查與采樣 通訊員 供圖
“盡我所能保護好一汪好水”
入行18年來,牛俊強一直和“水”有著不解之緣。每當看到水環境污染、水資源浪費,他就想起兒時家鄉的吃水難,一次一次告誡自己:“我要盡我所能,保護好這一汪好水”,遇到問題,他與團隊成員第一時間查閱資料、梳理問題,討論交流,同時虛心聽取各專業院校和行業主管部門各領域專家的意見和建議。
在省地質局的推動部署下,牛俊強帶領團隊于2020年申報了《湖北省地下水資源環境調查與監測》項目。該項目擬從2021年起,通過三年時間,摸清全省地下水資源環境現狀,對現有監測網進行優化調整,在此基礎上,新建地下水監測點423處,初步建立覆蓋全省的地下水資源環境監測網并持續運行,觀測地下水水位、水溫、水質。屆時,全省監測點數將達到1401個,監測點控制密度達到0.754個/100平方千米,實現103個縣市區和70個四級水文地質單元全覆蓋。
湖北省地質局“新時代最美地質人”出爐
[湖北省地質局“新時代最美地質人”]李姜麗:扎根大山保護“龍化石”
[湖北省地質局“新時代最美地質人”] 許匯源:一線錘煉出的難題攻關能手
[湖北省地質局“新時代最美地質人”] 魏鵬飛:處置300多起災害 哪里有危險就去哪
[湖北省地質局“新時代最美地質人”] 楊莉:一線勇挑重擔 助力多地脫貧
[湖北省地質局“新時代最美地質人”]劉紅衛:地質業“深鉆”34年 排險解難有高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