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記者 董淑健
通訊員 劉細松
11月2日是中巴建交七十周年紀念日,湖北省黃岡師范學院米瑞博士等7位來自巴基斯坦的工作人員相聚在教職工宿舍,興致勃勃地觀看了中巴友誼廣場揭牌、中巴簽署多個合作協議等系列電視節目。
4日上午10時許,米瑞接受極目新聞記者采訪時用純熟標準的中文說,你們中國人叫我們“巴鐵”,我們則叫你們“中鐵”,我來中國將近10年,親眼看到中國的強大,親身感受了中鐵的兄弟之情。
4日上午,米瑞(右)、石凡奇(左)在黃岡師范學院外事辦接受極目新聞記者采訪。
搭“一帶一路”政策便車,7名巴基斯坦博士先后應聘到黃師
米瑞博士1986年生于美麗而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卡拉奇——“一帶一路”沿線重要城市之一。他說從小就喜歡中國,腦子里已裝滿了各種各樣的中國故事。2012年來到中國,先在重慶大學讀軟件工程專業碩士;2016年到四川大學攻讀計算機專業博士。
2020年11月,拿到博士學位的米瑞從媒體看到黃岡師范學院公開招聘外籍研究人員的信息,其中不乏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優惠政策,如科研經費補貼、“一帶一路”專項獎學金、中國政府獎學金以及巴基斯坦政府獎學金等。他當即遞上自己的材料,由于所學專業較為尖端,學術成果也較多,立刻被黃岡師范學院計算機學院錄用,成為該校第一位巴基斯坦籍工作人員。
米瑞博士代表黃岡師范學院參加國際學術會議
比米瑞小4歲的石凡奇是在東北農業大學讀的書,攻碩、攻博的7年,學的都是藥理學,研究方向是計算機應用中的中藥靶向分析與研究。他是在朋友的介紹下來到黃師的。
一年多來,已先后有7位像他倆一樣的博士來到黃岡師范學院工作,其中,計算機學院4名,商學院3名。
米瑞說,他從重慶、成都、南京等大城市來到黃岡這座小城市,已逐漸適應了這里的環境,發現了小城市安靜、空氣質量好、人情味濃郁、生活節奏慢等好處,準備長期在這里工作和生活下去。
巴基斯坦籍工作人員的宿舍
搞科研 寫論文,上講臺巴籍博士貢獻大
據黃岡師范學院計算機學院院長胡志華介紹,一年來,7位巴基斯坦籍博士已有18篇論文發表,有幾篇論文還是計算機專業二級。
發表的文章
胡志華說,米瑞博士有篇SCI論文質量很高,填補了該校計算機軟件方面的研究空白。米瑞今年還獲學校重點推薦,成為湖北省“楚天學子”高層人才計劃中的一員。
巴基斯坦籍專家在黃岡師范學院校園留影
四位巴基斯坦籍博士的加盟,讓計算機學院頓覺兵強馬壯,對提升學院的學術水平,國際化視野都有裨益,胡志華說。
據悉,從本學期起,米瑞還擔任教學任務,每周為本科生講授兩節計算機專業英語課程。此前,該門課程由中國教師擔綱,在專業英語方面或多或少總有一定差距。米瑞博士不僅英語棒,中文也棒,授課以英語為主,當學生不太懂時就用中文,深受學生歡迎。
巴基斯坦籍專家在給學生們上課
開學一段時間后,米瑞老師的課已在全校小有名氣,每當他上課時,學院有幾位教師也常常坐在臺下聽講。
談感受:中鐵名不虛傳待我們像兄弟
一談起在中國的感受,米瑞與石凡奇仿佛打開了話匣子,滔滔不絕。
參加文體活動
石凡奇說,中國有句古話叫“百聞不如一見”,我們小時候讀的書里對中國有大量介紹,比如中國人很勇敢,中國人很勤勞,中國人對我們很友好,中國很神奇,有種鳥會說話等等,來到中國親眼看到這些是一種全新的體驗,通過親身感受才明白什么叫真正的中巴友好,那就是像兄弟一樣,在中國像在自家一樣。
參加文體活動
石凡奇2014年考研的時候同時報考了意大利、韓國和中國的東北農業大學,被三個國家的多所大學錄取,由于更喜歡中國,才決定到中國來讀書。
7年來,他對中國越來越迷戀,不僅喜愛中國的氣候,中國的美食,也在黃岡買了手機,申請了號碼和微信,如今,跟遠在巴基斯坦的家人通話時都用微信,家人在他的影響下平時也每天離不開微信。
黃岡師范學院黨委書記王立兵說,聘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高層次員工,既是對國家政策的積極響應,也是讓黃師加快國際化步伐的現實需要。他介紹,下一步黃師將力爭招收巴基斯坦籍本科生和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