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記者 張依)11月1日至5日,由四川德陽市委宣傳部、德陽市委網信辦、四川新聞網傳媒集團聯合主辦的“四川主干新高地 西部現代化典范城”—2021全國主流媒體德陽行舉行。
記者 張依 攝
“數字新城”加快崛起:由“制造”向“智造”轉變
數字經濟是德陽當下發展的重點。在德陽中心城區的東北方向,一座數字產業新城正強勢崛起。2017年2月,德陽天府數谷成立,經過4年多的建設發展,這里不僅成長為旌陽發展數字經濟的重要承載地、產業集聚區,更是德陽數字經濟發展基地和德陽建設西部數字經濟重鎮的主戰場。
記者 張依 攝
德陽天府數谷主導產業為數字經濟,重點發展領域為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電子競技、軟件工程。據悉,2021年,將完成投資40億元,實現產值10億元,稅收貢獻6000萬元,新增就業1000人;“十四五”期間,預計完成投資320億元,實現產值150億元,稅收貢獻10億元,新增就業超兩萬人。
記者 張依 攝
在東方電機定子沖片“無人車間”的操控室里,一名工人正在坐在電腦前工作。而在操控室外面,雖然空無一人,但機器卻正常運轉。從原料上料、沖壓成型,到清洗去毛刺、刷漆烘干,再到成品下料入庫,所有工作均由自動化設備完成。而原本應該是生產線上的工人現在成了機器的“指揮員”和“監督員”。
這是東方電機實施數字化生產的一個縮影,也是發電裝備行業首個定子沖片“無人車間”。該車間穩定運行后,發電機定子沖片年產量將從9000噸提高到12000噸,人均產出可提升620%,能源利用率提高56.6%,勞動強度降低90%以上。
鄉村振興“提檔加速”:以改革促發展
隨著統籌推進全省鄉村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和兩項改革“后半篇”文章工作會議的召開,德陽進一步推進鄉村振興工作,科學編制鄉村國土空間規劃,做深做實兩項改革“后半篇”文章,大力推動鄉村全面振興和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為新型城鎮化奠定重要基礎,不斷提升全省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記者 張依 攝
紅伏村在相關政策的推動下,成功創建省、市鄉村振興示范村、改革創新名村并上榜中國鄉創地圖。以省級示范農業主題公園品牌為依托,承接紅光大隊“學大寨、趕紅光”的時代精神,探索“聚資源、融產業、享發展”的“紅光共振”模式,打造紅光印象·現代農業產業園,先后引進9家農業公司,引導傳統農業企業、專合社、種養大戶轉型升級,深度融合一二三產業,實現產業良性聯動,農旅協調推進,農民持續增收,為鄉村振興注入“清廉活力”。
記者 張依 攝
孝泉鎮作為旌陽區首批設置的政務服務“綜窗”改革七個試點之一,以優化資源配置、增強服務能力為主要抓手,多措并舉推進的“綜窗”改革,現在可以辦理392項政務服務。
據了解,中心實施陣地“四化建設”和“全時通辦”。根據轄區實際情況,建立企業一站式服務中心,企業群眾辦事更便利、環境更舒適。同時,啟動辦件“綜窗受理”,讓轄區的老百姓在家門口“一窗”就可以辦所有事。利用“綜窗”系統,梳理孝泉、孝德跨區通辦事項25項,統一辦事標準和辦理流程,逐步實現政務服務橫向到邊。打破行政區劃限制,為群眾就近提供規范、透明、高效、便捷的政務服務。
文旅融合邁向新征程:文化資源轉化為經濟優勢
綿竹年畫又稱綿竹木版年畫,是中國民間木版年畫之一,因產于竹紙之鄉的四川省綿竹市而得名,流行于中國西南地區。2002年2月,綿竹年畫入選首批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記者 張依 攝
綿竹年畫村以發展年畫產業助推農民增收,以傳承優秀德孝文化帶動鄉風文明,深入挖掘年畫文化、年俗文化、德孝文化、農耕文化的深厚底蘊,實現四種文化有機結合,創造了“農忙扛鋤頭、農閑握筆頭”兩種不同生產組織模式,體現了農、文、旅融合發展的前景。將年畫文化資源轉化為經濟優勢,帶動周邊農戶增收,目前已形成以鄉村美食、特色民宿、非遺文化遺產項目體驗基地等為代表的特色文旅產品。
年畫村現有從事旅游行業的商家70家,年畫從業人員400余人,專業年畫畫坊10余家。2020年,全年共計接待游客190.6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10.6億元,帶動村民人均增收2000余元。
記者 張依 攝
同樣,如今德陽的龐統祠在大力發掘本土文化,加快文旅融合項目建設。白馬關鎮地處成渝經濟圈和成德綿經濟帶核心地段,境內三國遺跡眾多,其中龐統祠為主要核心。公元214年,龐統隨劉備進攻雒城中流矢陣亡,時年不足三十六歲,后劉備將其厚葬于白馬關。現存龐統祠重建于1691年,后多次培修、重建,內有古驛道、南關樓、龐統祠大門、二師殿、棲鳳殿、龐統墓園、演武場、北關樓,2006年被國務院批準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近年來,德陽文旅融合發展呈現新氣象,一大批標志性文旅融合重大項目加快建設,作為其中本土文化的代表,該鎮利用三國文化、佛教文化和自然生態優勢,按照“因景建點、建點成景”的思路,“嵌入式”安置區域內農戶,把新村聚居點打造成特色景點,現已建成倒灣古鎮、五丁谷、五美寨、幸福田園四個風貌不一、各具特色的古鎮,形成了三國文化旅游區,并正著力突出特色文化品牌效應,突出文旅融合示范項目效應,沿金牛古道,闖奇陣、拜血墳、游古鎮、觀祠堂,每年定期舉辦龐統祠廟會,引導游客穿越三國古道,拜謁先賢祠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