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張倩倩 通訊員 金輝 陳明
11月4日早上8時許,武漢清漂7號船船長吳炎根仔細檢查船身安全及燃料油情況,匆匆出航了。這比平時早半個小時。
每年10月中下旬,長江、漢江上游湖泊開閘放水,水生植物陸續入侵武漢市區核心景觀區江面。11月初,抵達武漢段的水生植物日漸增多,成零星條狀、塊狀,綿延數十公里。
這些水生植物,以水白菜、水葫蘆、浮萍為主,繁殖力強,不僅會堵塞河道,影響航運,還會降低水體含氧量,導致水生動、植物死亡。
10月26日起,武漢市兩江水域市容環境衛生中心開展打撈作業,出動7艘機械化清漂船、6艘人工清漂船及50余名清漂人員。為方便作業,吳炎根與一些船長就在寶慶碼頭附近的清漂基地住下。
秋色怡人,清漂7號駕駛艙視野開闊,兩江四岸風光一覽無遺,但吳炎根無暇顧及。他告訴湖北日報全媒記者,清漂全程,一要兼顧打撈效率,二要兼顧船舶避碰規則,需要加強瞭望、謹慎駕駛。
“除了神經緊張,并不覺得勞累。”吳炎根常年在江面清漂船上作業。他說,早些年的清漂作業卻特別累,要撐著小船,帶著撐桿、鐵耙子、漏網等工具,一點一點地推,一網一網地撈。“水葫蘆易抱團、吸收水分后特別沉,清理難度好比‘愚公移山’?!?/p>
如今,吳炎根駕駛的是機械化打撈船。船前艙的收集器伸入水下,推著水流往前走,借用水流的力量將水生植物帶進收集器,一推一吸,將植物“吞到腹中”,全程僅需一人操作。
一些岸邊的犄角旮旯,大型機械化清漂船無法靠近。陣陣江風中,幾艘人工作業船搖蕩,船上的“橙色身影”格外奪目。他們將漂到岸邊和角落的植物,推送到航道中,便于大船收集。
在有橋墩或樁基的地方,該中心還引入漂浮垃圾攔截“神器”——圍油欄,引導植物漂到江心。
武漢市兩江水域市容環境衛生中心副主任陳斌介紹,水上垃圾日產日清,由運輸船運送到碼頭,再由垃圾清運車送至陽邏陳家沖垃圾焚燒廠。截至目前,該中心已累計清理2000余噸,日清理量峰值超過400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