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30位國內微博大V齊聚江城,開啟與武漢的“美好城市對談計劃”,帶領全網感受武漢的厚重歷史、澎湃動能與強勁活力。作為中部地區中心城市,武漢今年來在各種榜單排名中表現搶眼。11月2日發布的《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No.19:超大、特大城市:健康基準與理想標桿》,武漢位居科技創新競爭力排名榜第六位。競爭力躍升的背后是武漢戰略地位的升級。從長江經濟帶戰略、供給側改革戰略,到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武漢肩負的使命越來越重要。
完善自主創新體系,強化戰略科技力量。2021年全球創新指數公布,武漢再次大步前進,連續3年上升,位列中國城市第6位。武漢統籌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構建系統、高效的科技創新體系,激發和調動廣大科技人員和創新主體的積極性、創造性,著力打造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創新平臺集群,提升源頭創新和科技成果供給能力。大力實施創新示范,打造一批國家創新中心標志性、示范性工程。9月3日,武漢市正式發布《東湖科學城建設發展規劃》,七大湖北實驗室、九大科學裝置、九大創新中心、七大重點板塊構成的“7997”科創平臺項目布局,將共同撐起湖北東湖科學城的四梁八柱。積極推動光谷科技大走廊建設,加大區域及國內國際科技合作力度,有效提升科技創新合作水平,不斷強化長江經濟帶核心城市科技創新引領地位,加快推進國家創新中心建設。
高端產業薈萃云集,擎領武漢經濟發展。武漢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構建更加系統完備的產業體系,提升科技進步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通過整合各類科技資源,調整產業結構,加強核心技術攻關,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和創新型產業集群。建設以“中國光谷、武漢未來科技城、中華科技產業園、國際制造業資源配置中心、國家節能環保產業基地”為標志的一批國家產業化基地,重點打造以光谷為核心的光電子信息產業化基地,在技術創新、產業規模和集聚效應等方面有較大突破。 著力提升重點產業,推動“光芯屏端網”萬億級光電子信息產業集群加快發展。武漢“芯”“屏”兩大產業供應鏈國產化的領軍者鼎龍控股一次次在國外巨頭壟斷領域開辟出中國企業的生存空間,實現從批量實驗到大規模生產的飛躍,建成目前國內唯一、國際先進的集成電路芯片CMP用拋光墊產研基地,填補了該領域國產化的空白。華星光電已成為光谷打造“光”“芯”“屏”“端”“網”萬億產業集群發展的支柱企業之一,擁有全國最大的LTPS單體工廠擁有折疊屏智能生產線。其T3、T4項目的建設極大提高了我國在中小尺寸顯示器領域的自主創新能力和國產化水平。
抓好人才資源優勢,培養科技創新團隊。武漢的科教人才優勢為高新企業的發展提供了很大的支撐。武漢擁有以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為代表的多所大學,每年有眾多大學生走向工作崗位,為科創企業不斷補充新鮮血液。武漢大學“卓越芯火計劃”十年間培養了700多名電子信息人才。企業與高校院加強合作,組建創新聯合體,大力培養科技創新人才,夯實產學研協同創新的基礎。在人才鏈方面,武漢推出了“城市合伙人”計劃,聚焦信息技術、生命健康、智能制造三大產業領域,重點引進產業領軍人才、知名創業投資人、青年創新創業人才。全面實施“武漢英才”“3551光谷人才計劃”“晨光和科技創新團隊計劃”,集聚一批在光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材料、現代裝備制造等重點領域高層次人才,為本市產學研協同創新奠定了人才基礎。
面向“十四五”,武漢切實做到不負重托、乘勢而上,用心謀劃發展思路和定位,提高科技創新發展水平,努力建設現代化大武漢,扛起“一主引領”之責,打造全省高質量發展主引擎,為湖北“建成支點、走在前列、譜寫新篇”,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作出武漢貢獻。
稿源:荊楚網
作者:朱艷娟(武漢硚口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