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評論員 徐漢雄
據中國氣象局消息,11月7日至8日,本輪寒潮過程引發的強降雪,主要集中在山東、河北、內蒙古及東北地區,其中,內蒙古東南部、遼寧中部、吉林西部等地部分地區出現大暴雪或特大暴雪。(據11月8日人民網)
受雪災影響,多個地方已啟動重大氣象災害Ⅱ級應急響應,開啟停產、停課、居家辦公模式。一下雪就是暴雪,一下雨就是暴雨。近年來的一些災害天氣,似乎給人留下這樣的印象。
11月8日,應急管理部公布了一組數字:本世紀以來,我國平均每年因各類自然災害,造成大約3億人次受災,平均一年直接經濟損失3000多億元。
應急管理部副部長周學文表示,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我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多發頻發,氣象災害防范面臨新的挑戰。今年以來,已經發生江蘇南通龍卷風、河南鄭州特大暴雨、湖北隨州特大暴雨等極端天氣事件。
國家氣候中心專家表示,極端冷暖事件頻發、干旱暴雨常見,有可能成為一種新常態,人們需要進一步提高預防極端事件的能力,應急也許會成為常態化。
此次北方的降雪天氣,再次表明了這一點。極端天氣說來就來,唯有加強預警意識,有更多的未雨綢繆舉措,才能更好地應對災害,避免措手不及。由于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很難實現精準預報,此類事件時間、地點隨機性大。如何做好防范應對,也體現工作時間緊、難度大的特點。應急管理部表示,正在評估修訂的“應急預案”,將建立健全氣象預警和應急響應聯動機制,量化啟動標準。
當極端天氣與相關的應急成為常態,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常態化的應急意識,要將應急工作貫徹在平時,久久為功。包括應急物資的儲備,基礎設施的修建,都要功在平時,以隨時能抗擊災害的襲擊。
華中科技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萬艷華指出,保護“生命線系統”是應對極端天氣帶來的災害時最重要的任務。所謂“生命線系統”,包括給水排水、供電通信、燃氣蒸汽等基礎設施,以及糧食和燃油等供應系統,等等。
這個建議,對做好災害應急預案當有參考意義。無論城市還是鄉村,提高抵御極端天氣的能力,就必須保障“生命線系統”的正常運轉。因為人命是第一位的,不容有失。所以,7月26日,國家發改委在《關于加強城市重要基礎設施安全防護工作的緊急通知》中強調:要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一旦出現極端天氣等非常情況,要堅決即時啟動最高等級響應,該停學的停學,該停工的停工,該停業的停業,該停運的停運,盡最大可能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應急新常態,就須以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保障為目標,提高對極端天氣的多發性、危害性的認識,提升應急處置能力。包括加強監測與會商、及時發布氣象預警信息、提前做好防災避險準備??傊?,就是應急的意識與準備,要成為常態,做好更多的未雨綢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