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進政務服務事項“跨省通辦”,是解決群眾異地辦事堵點、痛點和難點問題的“一劑良藥”。今年,我省民政部門把“跨省通辦”改革作為黨史學習教育“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的重要內容推進,讓異地辦事群眾不再“多地跑”“折返跑”。
武漢142對!“跨省通辦”讓結婚登記更方便
“姑娘,謝謝你們!現在辦事真方便,你們服務態度又好,是真真正正為老百姓辦實事!”11月3日,一對七旬老人在武漢市新洲區民政局登記結婚,成為該區結婚登記“跨省通辦”的第一例。
這對老人戶籍地在吉林省四平市,現在住在武漢市新洲區。他們于1975年共同生活至今,當時沒有領取結婚證,現在他們辦事需要結婚證,但是兩人年紀大不適合長途奔波,無法到吉林去領取結婚證。
他們聽說武漢市實施結婚登記“跨省通辦”試點,就帶著戶口簿、身份證、居住證和3張登記照辦理結婚登記,經過人臉識別、資料審核、業務受理、領證宣誓等程序后,領到了結婚證。
在全國實施“跨省通辦”試點之前,內地居民辦理婚姻登記,男女雙方應當共同到一方當事人常住戶口所在地的婚姻登記機關辦理。今年5月,經國務院批準,民政部在遼寧、山東、廣東、重慶、四川實施結婚登記和離婚登記“跨省通辦”試點,在江蘇、河南、湖北武漢、陜西西安實施結婚登記“跨省通辦”試點。試點期限2年,自2021年6月1日起至2023年5月31日止。
截至目前,武漢市共辦理“跨省通辦”結婚登記142對,辦理“省內跨市”結婚登記598對。
殘疾人兩項補貼“跨省通辦”15例
過去,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僅可在戶籍所在轄區辦理。2020年8月,武漢市民政局提出“全市通辦”平臺建設需求,受到民政部高度重視。隨后,民政部在全國殘疾人兩項補貼信息系統中開發“一網通辦”功能模塊。今年4月22日,全國殘疾人兩項補貼“跨省通辦”事項正式實施,申請人不受戶籍限制,在全國任意街道辦或鄉鎮政府殘疾人兩項補貼窗口提交申請,受理地將材料轉到其戶籍地,由戶籍地審核審定及發放。
44歲的蔡先生是精神二級殘疾,戶籍在湖北省襄陽市樊城區中原街道,現住河北省廊坊三河市迎賓北路街道。今年9月17日,蔡先生到三河市迎賓北路街道行政綜合服務中心民生保障窗口,申請辦理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并提供了相應材料。工作人員將蔡先生的申請信息錄入“全國殘疾人兩項補貼信息系統”,并上傳電子版身份證、戶口簿、殘疾證等證明材料,再將申請信息推送至湖北省襄陽市樊城區中原街道。
9月24日,襄陽市樊城區中原街道辦事處通過“全國殘疾人兩項補貼信息系統”初審了蔡先生的申請材料,為其受理了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襄陽市樊城區殘聯、民政局當天先后完成在線審核,自今年9月起為蔡先生發放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
省民政廳社會事務處負責人介紹,殘疾人兩項補貼資格認定申請“跨省通辦”,打破地域、戶籍之間的限制,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為殘疾人群體提供了更加便捷、溫暖的民生服務,自實施以來受到群眾的一致贊譽。截至10月底,我省殘疾人兩項補貼“跨省通辦”,已成功辦理15例,其中受理審核7例、推送辦理8例。
“跨省通辦”幫助孤兒更快獲得救助
今年6月30日起,孤兒、事實無人撫養兒童認定申請受理“跨省通辦”開始實施。
7月22日,襄陽市民政局值班電話接到群眾反映,襄陽市東津新區發生一起車禍,一對夫妻因車禍去世,他們幾個月大的兒子在襄陽市襄州區人民醫院接受救治。襄陽市民政局立刻安排襄州區民政局、東津新區管委會組織工作人員攜帶嬰兒奶粉、衣物等必需品趕赴醫院,所幸嬰兒只是輕微擦傷并無大礙。民政部門安排兩名具有嬰兒護理經驗的護工在醫院輪流照護,并聯合相關部門查找聯系孩子的其他親屬。
當天下午,襄陽市東津新區管委會召開專題會議,研究嬰兒下一步妥善安置問題:依據兒童福利相關政策,立即采取免申請形式,主動啟動孤兒申報程序,將其納入政策保障范圍。經調查,嬰兒及其父母戶籍地均為陜西省安康市白河縣。為避免親屬多跑路,提高辦事效率,暢通辦理渠道,盡快將其納入保障范圍,23日上午,東津新區社會事務管理局與東津新區公安部門溝通協調,先行在本地將孤兒信息采集完畢,并錄入全國兒童福利信息系統。
隨后,該局與陜西省白河縣民政局聯系,通過“跨省通辦”將嬰兒信息推送至其戶籍所在地,把他成功納入孤兒基本生活保障范圍,并于8月份在當地開始發放孤兒基本生活補貼,極大地節省了從申請、受理到享受政策待遇的時間。
最近,襄陽市東津新區社會事務管理局對首例“跨省通辦”認定的孤兒進行電話回訪,孤兒的爺爺說,孩子每個月正常享受孤兒基本生活補貼,生活狀況良好,“感謝黨和政府的關懷,感謝你們的幫助,讓孩子能快速享受到政策待遇?!?/p>
(文/圖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李光正 通訊員 汪耿 張靜 張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