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記者 國倩 通訊員 周佳喬
靈秀的雙闕望樓屹立在城墻之上,五彩的滾珠穿行于機關之中發出清脆的聲響,來往的師生不時駐足欣賞討論……這是近日出現于武漢市江岸區長春街小學中庭里的一景。
據了解,該校積極響應國家“雙減”政策,11月起引入了“建構大師跨學科課程”作為學校課后服務時段的自選課程,并于11月8日正式開課。在課程正式開始前的搭建活動中,師生們一起用積木復刻出東湖楚城,用軌道積木仿形集成電路。
一次搭建蘊含文史數等學科
在課程正式開始之前,學校舉辦了一場“強中國心,造中國芯”主題搭建活動,讓孩子先行感受“建構魅力”。
在“強中國心”的主題板塊中,建構大師與長春街小學的師生們結合武漢的地域歷史特色,選擇了荊楚文明這一豐富厚重的文化切面,決定運用積木復刻東湖楚城——春秋戰國時期楚國都城郢都紀南城城門。
用有1:3:15黃金建筑比例的KAPLA積木,無膠水、無卡扣、無螺絲等任何輔助固定工具的純重力搭建,要還原出城樓的古拙與恢弘,學生們面臨著極大的挑戰。
經過反復的測算、實驗與建構導師悉心的講解,孩子們逐漸熟悉了KAPLA積木的搭建技巧。一名三年級的小學生感嘆:“一開始真不相信,沒有卡扣和凹槽的積木,居然可以搭建這么大的作品。但上手搭建以后,就覺得特別有趣和減壓,為了搭得更逼真,我還查了不少楚國的資料呢。”
據介紹,搭建的城墻內部采用了十字互鎖的木片結構,縱橫交錯,平均16個木片為一個結構單元,最終形成寬厚而穩定的墻體,在無固定輔助的情況下保持了最優的穩定性。
城墻上的雙闕望樓,采用了類中國尊的造型,在搭建上采取了漸進式外擴結構,讓塔樓更具氣勢與靈秀,還原了古代戰爭條件下的建筑風格。而屋面、屋脊、屋飾局部的折線運用避免了造型的僵硬冷峻,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矩形的木片還原雙鳳脊飾,展示了楚人崇火尚鳳的習俗。
經過建構大師項目組與長春街小學師生的共同努力,耗時7日的楚城復刻版成功完成,整體建筑長5.4米,寬1.2米,高1.9米,運用了多達54000余木片。
前來參觀的長春街小學教研團隊評價說:“整個搭建過程,蘊含與交織了歷史、文學、物理、數學、美術等多種學科知識,并無時無刻不考驗著孩子們的專注力、耐心與溝通協作的能力,是一次非常優秀的跨學科實踐活動。”
仿“中國芯”鍛煉邏輯思維
在搭建活動現場,木制“中國芯”引來眾多師生的注意。
據介紹,“中國芯”作品采用實物編程的方式,運用全球軌道積木之王的瑞士積木Cuboro,以滾珠模擬電子,以木質軌道模擬集成電路中的金屬線路,通過可視化、可觸化的軌道游戲深入淺出地展示了集成電路中的電子流動,為學生們提供了觀察芯片微觀世界的趣味性視角。
活動中,同學聚精會神地搭建著三維立體空間,時不時發出陣陣驚嘆。“原來芯片的線路是這樣走的,沒想到小小的芯片里竟然有這么大的學問。”該校一名同學說。
記者看到,積木的內部軌道有著直行、多方向轉彎、下沉、十字通路等多種不同的功能,因此,看似相同的木塊,實則可以組建出無限奇妙的三維立體空間。通過師生們巧妙的設計,滾珠進入軌道后,將隨機分成8路行進,其通行過程模擬了計算機內的編程運行,如循環、跳轉、條件選擇、加速、緩沖等各個環節。
“雖然看上去只是木塊與軌道的拼接,但作品中多條復雜性并/串行線路設計實則需要運用大量路徑計算、空間構建思考、拋物線落點設計等各類知識,在搭建過程中可以很好地培養孩子們的設計思維和工程思維。”課程的導師說。
長春街小學校長楊紅說:“通過軌道積木仿形集成電路,既有創意,也有深意,這對學生們的空間想象、邏輯思維、專注力與創造力都是很好的鍛煉。愿少年們能通過設計與搭建該作品,讀懂時與勢的呼喚,自小樹立中國志氣,努力實踐,敢于創新,未來能夠勇擔時代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