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記者 孫婷婷 周治濤 通訊員 程琳
飛鳥成群,棲居“森林鋼廠”的場景,讓生活在武漢市武鋼北湖區域的人們,對身邊的環境變化感慨良多。
污水變清流
“我剛來的時候,這里還是破破爛爛的水塘,氣味也不好聞。附近居民都不愿意靠近,更別提鳥兒。”11月初,武鋼北湖污水處理站站長岳耀全,回想起13年前建站時的場景感慨不已。
武鋼北湖區域,位于白玉山生活區的東南端,有一條明渠直通武鋼和北湖,歷史上武鋼廠區的工業廢水通過這條渠排放,造成北湖不同程度的淤泥堆積,局部水域已由湖泊變成沼澤地。攀建光明社區居民湯桂珍,1998年隨子女從四川攀枝花到武鋼生活,一家人就住在明渠附近,“當年我們剛來時,就很少有鳥飛,后來更是難看見了。”
面對生態環境的惡化,2007年武鋼耗資1.2億元在北湖附近建了一座污水處理站。2018年起污水處理站進行升級改造,實施節水減排和雨污分流項目,徹底改變了武鋼六十年來雨污不分流的歷史,外排水質進一步改善。在污水處理的同時,污水處理站的植被綠化也不斷完善。2018年,岳耀全在站區預備地,第一次看到幾只白鷺在空中劃過一道優美的弧線,他興奮不已:“哪能想到這里還會有白鷺飛來呢?”
如今,漫步在武鋼有限北湖污水處理站,隨處可見叢林和綠地,還有棗樹、李子樹等果樹,循環處理過后的清流,喂養著站區中央假山水池里的一池錦鯉。
土坡變公園
武鋼有限行政中心旁邊,有一座高不過60米的小山,名叫石山。放眼望去,在石山之上,滿山青翠,叢林中的蟲鳴鳥叫,與不遠處的武鋼高爐和廠房交相輝映。
石山堪稱是武鋼的發源地,見證了武鋼1954年選址的歷史。但在2019年之前,這個土坡之上還是樓房破舊的景象,山體部分區段地勢陡峭,存在山體滑坡、塌方等隱患。
2019年10月14日上午,61年前曾為新中國煉出第一爐鐵水的武鋼一號高爐正式停爐,永久退出生產。而就在這一年的12月25日,圍繞石山建設的“紅鋼綠園”公園也正式建成開放,目前武鋼廠區還建起了月季園、櫻花園、桔園、梅園等多個游園。
“拆房建綠,讓土坡變成了公園,工廠變成了花園。”出生在青山區的武鋼員工關健強笑著說,如今這里堪比A級景區。
武鋼有限能源環保部廠容綠化組高級主任師韓新萍介紹,今年武鋼廠區還推出“花園式生產線”,其中硅鋼廠啟用的一個9米廊道花園,讓工人們感慨廠房就像花房。韓新萍表示,下一步武鋼還計劃打造一號高爐遺址公園,通過“森林工廠”建設,面向員工家屬、市民和各地游客開放武鋼園區。
初冬時節,穿梭在武鋼廠區,抬頭可見高大香樟樹的枝干之間,銀色管道或紅色鋼構縱橫交錯,陽光透過樹葉灑在綠道上,烏鶇、喜鵲等各種鳥群,嘰嘰喳喳,冷不丁地從樹叢中探出頭來。
廠在林中,路在綠中,人在景中,這里的景致正在打破人們對粉塵漫天、煙囪林立的傳統鋼廠印象。
廠區變綠城
“從此前重視環保工藝改進升級,到現在將環保理念融入每個環節,我們以環保風險作為公司第一大風險進行管控。”武鋼有限能源環保部環保組副主任李富智不無自豪地表示,廠區飛鳥成群,顯示出環保工作初見成效。
鳥類種群對生存環境要求較高,需要草木繁茂的生態環境,還要有魚蟲之類的食物鏈。
李富智介紹,武鋼有限為此制定了城市鋼廠專項規劃,2017年至2021年環保項目完成投資36.4億元,84個污染防治項目建成投運。
近年來,武鋼廠區及周邊地區的水質不斷改善,空中揚塵減少,周邊水體已重新繁殖出大量的魚類和昆蟲,為“百鳥回歸”構建了天然的食物鏈。
“春江水暖鴨先知”,作為踐行老工業基地振興、落實長江大保護政策的重要“試驗田”,武鋼廠區從粉塵漫天、煙囪林立,到宜居宜業、飛鳥成群棲居的變化,讓人們欣喜地看到一座生態新城的美好藍圖,正在逐漸變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