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胡弦
“這是華中大技術轉移公眾號和項目推廣對接群的二維碼,歡迎大家掃碼!”華中科技大學科學技術發展院應用技術研究院主任主管張早雄話音剛落,企業家們紛紛舉起手機,現場響起一片“滴滴”聲。10月27日,由省經信廳舉辦的產學研用合作對接系列活動——武漢城市圈專場在武漢舉行。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湖北工業大學等高校發布了創新成果,來自武漢城市圈的60多家企業參會。
高校內的研發成果,如何更高效與企業匹配、解決其現實痛點?華中科技大學電信學院副研究員周瑜逐漸看到答案,他形象稱為“一直以來拎著的‘錘子’終于找到了‘釘子’”。
去年,省委人才辦、省經信廳選派首批“科技副總”到中小微企業就職,幫助企業開展技術診斷、產品開發,促進成果轉化。去年8月,周瑜赴武漢精立電子技術有限公司上任。
周瑜專攻計算機視覺研究,常為技術找不到應用場景發愁;精立電子從事工業產品外觀瑕疵檢測,客戶有天馬微電子、京東方等。“乍一看我們很能互補,但仔細溝通發現,大家都不在同一個頻道。”周瑜介紹,學術界習慣精準定義問題、明確研究方向,但產業界遇到的問題偏零散、碎片化,具有很強的不確定性。
如何填平這一“鴻溝”?擔任“科技副總”后,周瑜找到此前從未有過的視角——以企業策劃層、管理層的身份,更宏觀謀劃企業現實發展和未來戰略。每周有2天時間,周瑜到企業辦公,不僅深入產線,還和員工一同拜訪客戶。
客戶有什么需求、一線工程師有哪些困惑……周瑜將精立電子變成他的“新實驗室”,從中發現、提煉、總結共性的科研問題,形成需求體系加以研究,促使公司業務線更加清晰,進而實現產品的快速迭代。“只有更深入認識‘釘子’,才能用最合適的‘錘子’,幫助企業解決更多痛點。”
近日,在周瑜的主導下,全新人工智能智檢平臺在精立電子部分產線上使用,瑕疵檢出率達99.2%,在國際評測中達到領先水平。過去工程師要耗費大量精力檢測的瑕疵產品,現在只需經過1個多小時的模型訓練,智檢平臺就能識別產品是否有缺陷、缺陷在何處,快速提高產品良率。
“嚶其鳴矣,求其友聲。”在與高校的產學研合作中,中鐵科工集團副總工程師李維玲也有著和周瑜相同的體會。10月21日,中鐵科工集團與武漢理工大學簽訂合作協議。雙方擬探索共建校企聯合研究中心,重點在大型基礎工程新材料、大型海工裝備、智慧航運等領域開展科技研發和成果轉化。
此前,中鐵科工還與武漢大學聯合申報國家工信部課題,針對高鐵起重機械遠程運維服務,開展互聯互通互操作、虛擬運維、云服務、故障診斷等關鍵技術和標準研究。“我們在創新上下了很大的力氣,如果能找到很好的契合點,將高校的成果直接拿來轉化,企業就不會再走彎路、重復投入研發了。”李維玲這樣形容與高校合作中嘗到的甜頭。
省經信廳科學技術處處長田智勇介紹,全省持續開展產學研用合作對接,選派“科技副總”服務中小微企業、培育建設制造業創新中心等,不斷提高企業和產業創新能力。目前,全省規上工業企業中,擁有各類研發機構3422家,增長近50%;高新技術企業中,制造業企業7087家,占比近70%;制造業含金量、含綠量、含新量逐年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