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記者 成昱勛
通訊員 徐大發 唐成
“乘勢而上,奮勇向前,讓人民群眾年年看到新變化、年年充滿新期待!”11月9日,通山縣第十九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隆重開幕,通山縣委副書記、縣長劉子恒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
報告對通山縣過去五年和2021年工作進行了全面總結回顧,進一步明確了“打造國家新型能源之都、國家全域旅游強縣、建設現代化秀美新通山”目標。談及通山未來五年發展,縣長劉子恒用了“快干五年”、“大干五年”、“苦干五年”、“實干五年”、“智干五年”五句話總結。
“快干五年”,推動經濟發展速度與質量雙突圍
做強農業龍頭、工業支柱、全域旅游和財政收入,必須以快為要,項目快推進、產業快發展、財稅快增收。支持新材料制造、先進機械裝備制造、新型能源、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等五大龍頭基地向高端、綠色方向轉型,實現集聚發展、整體提升。
做強油茶、茶葉、枇杷、農產品精深加工等現代農業產業,培育壯大農業龍頭企業,推動傳統特色產業鍛長板、補短板。堅持“三極驅動、多點打造、全域覆蓋”,提檔升級九宮山、隱水洞,全面加快富水湖綜合旅游開發,新增1個5A景區、2個4A景區,爭創國家全域旅游強縣。
持續深化稅收征管體制改革,強化內部稅源培育、新興稅源拓展,嚴防“跑冒滴漏”,確保“顆粒歸倉”,實現公財收入平穩較快增長。持續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強化國有資產經營意識,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為縣域經濟發展提供堅實助力。
“大干五年”,推動城鄉面貌顏值與底蘊雙突圍
全面推進新城擴容、老城改造行動計劃,打造迎賓新城、阮家灣新城、大路新城三大城市板塊,建成人民公園,爭創國家園林縣城、省級衛生城市。
建設智慧城市,推進跨部門、跨層級數據互認共享,充分運用信息化科技化手段建設城市大腦,探索建設基于深度數據分析的城市管理平臺,持續提升城市形象、改善人居環境,推動城市管理更加精致高效。
支持鄉鎮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打造一批宜工宜農、宜居宜游的特色小鎮。持續開展鄉村人居環境整治,完善水電路網等基礎設施,加速資本、產業、人才要素向鄉村聚集,力爭每個鄉鎮創建3至5個鄉村振興示范村。
加快城鄉一體融合發展,推進城鄉公交一體化;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推進城鄉保潔清運一體化;推進教育資源一體化。
“苦干五年”,推動民生改善力度與溫度雙突圍
全力打造“一軸兩環五帶”交通大樞紐(“一軸兩環五帶”:一軸即武漢至咸寧至南昌高鐵;兩環即縣城外環路網、富水湖環形路網;五帶即杭瑞、大廣、咸通、咸九、鄂咸高速延伸線),啟動武咸昌高鐵建設,建成咸九高速公路,實現鄉鄉通高速。
加快推進城鄉公辦幼兒園建設,新建城區完全小學、初中各1所,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93%以上,改建老年大學,城鄉教育體系更加健全。完成縣疾控中心搬遷、醫共體信息化、縣急救指揮中心等項目,加強鄉鎮衛生院、村(社區)衛生室建設,構建城鄉一體、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醫療衛生服務網絡。
建成群眾體育公園,辦好咸寧市第三屆運動會,爭創全國全民健身運動模范縣。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加大創業扶持力度。特困服務機構、鄉鎮社工站等民政服務設施實現全覆蓋,用心用力保障困難群體生活。構建現代化社會治理體系,完成縣鄉村三級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爭創省級食品安全示范縣和質量強省示范縣。
“實干五年”,推動生態環境生機與價值雙突圍
全面深化“河湖庫長制”、“林長制”;加強環境保護執法監督,壓緊壓實企業主體責任,杜絕企業污染獲利、政府治理買單現象。扎扎實實守護好綠水青山,擦亮通山高質量發展生態底色。
高標準推進全域國土綠化,森林覆蓋率達到67.5%、森林蓄積量達到590萬立方米。建立健全生態利用開發機制,支持林下經濟產業發展壯大,新增生態旅游景點15個,帶動3萬名林區群眾增收致富;搶抓“碳達峰”“碳中和”發展機遇,深度挖掘4萬畝可造林潛力效益,繼續開發一批碳排放產品上市交易,實現生態、經濟、社會效益“三贏”。
“智干五年”,推動改革創新特色與效能雙突圍
縱深推進“放管服”和“高效辦成一件事”改革,全面深化“拿地即開工”五證同發、“納稅人跨區自由遷移”、“一事聯辦”、行政執法“三項制度”等改革,政務服務審批時限在國家規定基礎上壓縮90%,審批材料總體減少60%以上,全面取消不合理收費,爭創省級營商環境先行區。
統籌推進行政執法、財稅、金融、土地、人才等要素領域改革,落實企業項目全生命周期、全要素保障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