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點奧數功底都不好意思過雙十一”“湊單計算是門玄學,用計算器算賬湊單的后果,是付款時發現熱門產品被搶完”......“雙十一”期間,并不是所有人都加入了這場購物狂歡。某社交平臺“不要買”小組內,30多萬組員們“反其道而行”,崇尚“能省則省”“理性消費”。
有著12年歷史的“雙十一”,曾因為“集中促銷”“降價優惠”“直接半價”等,充分激發起廣大消費者“剁手”的欲望,成為消費升級和經濟活力的“晴雨表”。但近年來,不少消費者表示:“雙十一”的“羊毛”是“越來越難薅”。大家對“雙十一”的態度也發生了微妙的轉變,不再是一味地狂熱,而是多了更多的理性和思考。在一些社交平臺,關于“踩坑”“拔草”經驗貼屢見不鮮。“不要買”小組能夠在組建后有30多萬組員,也反映出這些“人間清醒”的消費們對“雙十一”態度的變化。
之所以會有人在“雙十一”喪失購買欲,“套路”太深是重要原因之一。作為付款方的消費者,原本只需根據自己的喜好、品牌、質量、款式等將商品加入購物車即可,如今卻要為了弄清楚各種滿減優惠、領券湊單、預售折扣等絞盡腦汁。
在海量“優惠”信息的裹挾下,幾乎沒有人能扛住直接放棄而產生的焦慮與不甘,但堪比“奧數”的“薅羊毛”規則著實讓人格外“心累”。加上依然有商家悄悄在“雙十一”前夕漲價、商品預售期過長、直播間蹲點折扣、湊單才能用券等等,各種“套路”花樣百出。為了買到預想的價格,為了湊到最優惠的單價,消費者所付出的時間、精力和花出去的錢,很有可能早已大大超過優惠本身的價值。
還記得十多年前第一次“雙十一”搶購的場景。那時候還在讀書,和幾個室友窩在小小的宿舍熬到零點付款,直接五折優惠帶來的爽快與滿足,總能瞬間驅散眼睛都睜不開的倦意。如今,能夠直接半價的“雙十一”已成為歷史。今年“雙十一”前一周,中國消費者協會結合近幾年“雙11”消費維權輿情及消費者投訴情況,梳理了一些關于購物、維權等事項,旨在敦促各類電商經營者多一些誠意、少一些套路,提醒消費者保持冷靜、克制沖動、避免錢款被騙。
最適合自己、最實用的東西,才是最“優惠”、最值得買的東西。一些消費者在反感“套路”、被復雜“規則”勸退的同時,也開始思考,受狂熱搶購模式裹挾而買來的東西,是否真的是自己需要的。盲目跟風、沖動消費的結果,可能確實能夠買到一些低價商品,但沖動消費與實際需求往往是脫節的,很多辛苦“湊單”“搶購”的東西,可能最后只能變成永遠用不上或只用一兩次的“囤貨”。再者,每個月幾乎都有電商平臺在做活動,也有很多直播間、短視頻平臺可以買到打折商品,擠在某一天搶購更顯得沒有必要。無止境地瘋狂“剁手”買買買,還有可能讓自己陷入“月光”甚至借貸困境。
同時,市場需要的消費,是良性、有活力、能持續的消費,一時的購物“狂歡”并不足以支撐整個消費的升級。面對日趨理性的消費者,電商平臺、商家不妨拿出更多更直接的誠意,以更大的“黏性”實現對客戶更長久的吸引。
稿源:荊楚網
作者:張小草(武漢江夏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