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祝華 通訊員 董慧 陳婕
白墻青瓦、青竹掩映、荷塘凝翠、稻香千里……行走在仙桃鄉村,處處是景。
仙桃全域國土綜合整治項目的實施,全面刷新鄉村“顏值”,一幅幅生態美、田園豐、鄉愁韻的畫卷徐徐展開。
整體規劃,優化“三生”空間
村莊布局散亂,亂搭亂建,有新房無新村;亂打造景觀,鄉土味缺失……
這樣的煩惱曾困擾仙桃。
仙桃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被納入全域國土綜合整治試點后,仙桃及時編制規劃,將全市劃分為歷史文化傳承區、土壤污染治理區、富硒農業建設區、村莊集并整治區、水鄉田園示范區、河湖環境治理區、濕地生態保護區、現代農業示范區、生態旅游示范區等9大區塊,對農田水利、生態修復、城鄉發展、產業布局等進行統一布局。
項目區內,鄉鎮、中心村納入重點規劃。彭場鎮、毛嘴鎮兩個市域副中心,依托全域國土綜合整治,整體規劃,滿足產業集群發展空間需求,打造無紡布產業園和女褲之都。胡場鎮蔡灘村、潭湖村以漢江為軸線,打造農業觀光體驗帶、美麗鄉村示范區、富硒農業示范區等。
“通過整體科學規劃,優化生態生產生活空間,促進生態修復、產業升級和人居環境提升。”該負責人說。
提檔升級,釋放土地價值
在鄭場鎮全域國土綜合整治現場,一條幾公里長的耕作道路已經修成,兩米多寬、一米多深的生態排灌溝渠正在建設。
項目負責人介紹,鄭場鎮項目涉及漁泛村和連漁村,項目區面積9800畝,包括土地平整、耕作道路、水利設施建設等工程。僅水利一項,就要清淤溝渠5條,新建溝渠5條,“排灌設施升級,讓水患變水利。”
胡場鎮蔡灘村項目點,村支書劉建立介紹,過去田塊大小不規則,土地不平整,最大坡度十幾度,灌溉不便,還有四五個廢棄坑塘。通過綜合整治,田成塊,路相連、渠相通,集中連片,既方便耕種,又方便游玩。
利用全域國土綜合整治和項目區配套資金,張溝鎮提檔升級農村公路49.5公里。三同村種養殖大戶許高俊說:“以前路又窄又破,趕上賣稻子時,大家都抱怨,現在路一通,百事順。”
生態修復,雜亂村莊變大花園
“全域國土綜合整治既修復生態,又整治人居環境,讓雜亂村莊變美麗花園。”該負責人說,借力全域國土綜合整治,提升鄉村環境,過去臟亂差的村莊變成大花園。
蔡灘村是胡場鎮最偏遠村之一,過去養殖場多,廢棄坑塘十幾個,夏季經常散發出臭泥味。借全域國土綜合整治之機,該村將廢棄坑塘與小塊田一起整成大塊田,如今成了果園。最大的廢棄坑塘“東山坑”是過去燒磚留下的,面積200多畝,整治清淤后,種上樹木,修建步道,成為公園。
西流河鎮太力村全域國土綜合整治項目去年實施。整治前,廢棄廁所、豬圈等四處都是,老舊房屋倒的倒、垮的垮,泥巴路路邊草1米多高。“通過整治,村民集中居住,老宅基地統一騰退整成良田,集中居住點旁的坑塘修復后將建成小游園。”西流河鎮全域國土綜合整治負責人李友山說。
既扮靚村莊,又美化庭院。有的村落,窗前有花、院內有果,庭院內外整潔干凈,葉綠花香;有的村落,破舊的瓦罐、廢棄的輪胎、閑置的石磨等,成為庭院中的寶貝;有的村落,一條條串戶的籬笆路,延伸至村尾。
環境整治,還注意傳承文化,守護鄉愁鄉韻。
“挖掘唐家溝子文化內涵,修建‘同舟共濟’精神堡壘1座,實木雕刻《唐場村賦》書簡1套。”陳場鎮唐場村,古色古香的庭院,木質柵欄、白墻灰瓦、幽靜小道……無不凸顯傳統農耕文化底蘊和獨特地方特色氣息。
門前屋后遍種竹子,打造竹海景觀;農耕文化館,展示原汁原味的“漁家文化”……郭河鎮姚河村挖掘傳統文化,突出鄉村文化“土氣”,用鄉土文化記憶賡續鄉土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