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訊(記者胡弦)建成生態村5317個、PM2.5累計平均濃度下降46.2%……11月12日,省生態環境廳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湖北生態省建設最新進展。
2013年8月,湖北成為黨的十八大后第一個生態省建設試點省份。2014年,省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了《湖北生態省建設規劃綱要(2014-2030年)》(簡稱《綱要》),湖北生態省建設全面啟動。
據省生態環境廳生態處處長陳再達介紹,《綱要》實施7年以來,湖北生態省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效。其中,生態省“五級聯創”深入推進,截至今年10月,全省已成功創建5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累計命名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19個、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生態縣)32個、省級生態鄉鎮620個、省級生態村5317個,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縣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數量進入全國前列。
國土空間格局不斷優化,全省確立了“一主引領、兩翼驅動、全域協同”的區域發展戰略布局,進一步優化了以江漢平原為主體的農業發展空間布局,明確了“三江四屏千湖一平原”生態格局,制定了“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意見,共劃定1076個環境管控單元,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更加精細。
綠色低碳發展水平持續提升,湖北產業結構實現了由“二三一”到“三二一”的歷史性轉變。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較2015年下降18%,萬元GDP用水量較2015年下降30.3%,畜禽糞污、秸稈綜合利用率分別達到92.71%、91.73%;污染物排放強度不斷下降,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排放強度分別較2015年下降56%、49.4%、55.3%、47%,2019年碳排放強度較2015年下降17.3%。
城鄉人居環境顯著改善,2020年全省有9個重點城市達到國家空氣質量二級標準,PM2.5累計平均濃度較2015年下降46.2%;地表河流省控斷面達III類以上水質的比例為93.9%,較2016年提升7.3個百分點,城市建成區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2.89平方米;運行中的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廠由2015年的121座增加至137座,建成運行897個鄉鎮污水處理廠,生活垃圾處理能力從2.38萬噸提升至4.97萬噸。
生態安全保障能力明顯增強,長江經濟帶珍稀瀕危動植物保護長效機制初步建立,醫療廢物、醫療廢水監管與處置“兩個100%”全面落實;完成1190家涉危涉重化工企業、157家重點尾礦庫和縣級以上飲用水水源地應急預案編制備案;建成聯網的水質自動站167座、城市空氣自動站161座,土壤監測點位達6000余個,建設完成10座大氣超級站、4座區域站、4座工業園區站和4座港口站,形成覆蓋全省的生態環境監測網絡體系。
全省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穩步推進,環保監測監察垂直管理改革基本完成,統一的生態環境監管體系初步建立;81個縣(市、區)初步建立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排污權交易企業和交易總額分別是“十三五”以前的17.1倍、7.8倍;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總體框架基本建立,成功磋商賠償案例逾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