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記者 李碗容
通訊員 安娮
11月11日,2021年武漢科技成果轉化對接活動碳達峰與碳中和專場在漢成功舉辦。21個科技成果轉化項目舉行現場簽約,涉及新能源、電力電氣、智能制造、能源環保等多個領域。
武漢理工大學吳劍鋒教授和武漢德毅天材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簽約的“陶瓷儲能材料及清潔能源裝備系統項目”聚焦陶瓷儲能材料,湖北工業大學柳志杰教授和武漢中能恒信工程技術有限公司簽約的“多元醇新工藝研究”項目,中國地質大學宋俊磊教授和湖北長江電氣有限公司簽約的“提升清潔能源跨區消納能力的大電網仿真與控制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都對于實現碳達峰與碳中和具有重要意義。
2021年是國家“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也是我國宣布“碳達峰 碳中和”后的第一年。碳達峰、碳中和,其本質意味著一場經濟社會領域生產、生活方式由舊到新、由量變到質變的深刻變革,這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對武漢來說,牢牢抓住“雙碳”機遇,釋放改革前進的無限活力,將充分發揮武漢在國家雙碳戰略下的重要地位,促進武漢綠色經濟地快速發展,引領中部綠色崛起。
今年7月16日,全國碳市場開市,武漢市作為“大數據中樞”,承擔碳排放權的確權登記、交易結算、分配履約等業務,這將為武漢帶來超千億產業。9月18日,市政府發布《武漢市二氧化碳排放達峰評估工作方案》,進一步明確碳達峰“路線圖”。坐落在光谷中部的首個“雙碳”產業園正在緊鑼密鼓地建設之中,武漢市已經吹響“雙碳”先行示范集結號。
目前,武漢將著力培養氫能產業集群,推動煤改電、改氣、改生物質,全力推動低碳產業發展集聚,充分利用科教優勢,加快高校、科研院所低碳技術成果轉化。武漢正打造“綠谷”,吸引綠色低碳產品、項目、技術、投資和人才集聚,為湖北省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加快建成中部地區崛起重要戰略支點提供服務和支撐。
武漢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說,當前,武漢正全力推動低碳產業發展集聚,充分利用科教優勢,加快高校、科研院所低碳技術成果轉化。通過打造“綠谷”,吸引綠色低碳產品、項目、技術、投資和人才集聚,為湖北省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加快建成中部地區崛起重要戰略支點提供服務和支撐。